[发明专利]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2937.5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潘锦荣;林海;王作武;王冰;艾智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日新通运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中建设技术开发贸易;南京先耀技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88;E04B1/92;E04F1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李艳 |
地址: | 2156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住宅 组合 墙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
背景技术
钢结构住宅的墙体要满足美观、坚固、保温、隔音、环保、耐火、耐水、耐久、轻质量、价廉等需要,很难有一种材料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外墙、保温层、内墙基板、内墙装饰层,保温层内设有立柱,立柱紧靠内墙基板设置。
进一步地,外墙的厚度为50mm~200mm。
更进一步地,保温层的厚度为30mm~100mm。
进一步地,内墙基板的厚度为5mm~40mm。
更进一步地,内墙装饰层的厚度为0.2mm~3mm。
更进一步地,立柱的宽度为30mm~80mm。
优选地,外墙的材料为加气混凝土。
更优地,保温层的材料为岩棉、玻璃棉的其中一种或二者的结合。
优选地,内墙基板的材料为石膏板、合板的其中一种或二者的结合。
更优地,内墙装饰层的材料为涂料、墙纸、布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结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具有以下优点:
1.抗震性能:遇80~100gal级震后(震级相当于日本神户7.3级地震),可以再入住;遇300~400gal级震后(震级相当于中国汶川8.0级地震),人可无伤害。
2.抗风性能:可抵抗风速63m/sec(16级的超强台风风速为51.0m/sec)。
3.防火性能:耐火烧时间1~2小时。
4.隔音性能:D50~55。
5.抗冲击音性能:L50~55。
以上可实现的技术指标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好3倍。
6.漏热性能:Q值=2.3W/m2K,比钢筋混凝土房屋好10倍。
7.结构耐久:100年住宅。
8.节能性能:该技术生产的房屋,有很好的密封性能、良好的保温效果,所以只需现有住宅1/10的能耗,就可以营造和维持出舒适的生活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中标号为:
1、外墙;2、保温层;3、内墙基板;31、第一层基板;32、第二层基板;4、内墙装饰层;5、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至附图2,本实施例中的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一种钢结构住宅的组合墙体,它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外墙1、保温层2、内墙基板3、内墙装饰层4,保温层2内设有立柱5,
外墙的厚度为50mm~200mm,外墙的材料优选为加气混凝土。
保温层的厚度为30mm~100mm,保温层的材料优选为岩棉、玻璃棉的其中一种或二者的结合。
内墙基板的厚度为5mm~40mm,内墙基板包括第一层基板31和第二层基板32,第一层基板31紧靠保温层2设置,厚度为5mm~30mm,材料优选采用非金属板,第二基板32紧靠内墙装饰层4设置,材料优选采用石膏板、合板的其中一种或二者的结合。
内墙装饰层的厚度为0.2mm~3mm,内墙装饰层的材料优选为涂料、墙纸、布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的结合。
立柱5紧靠内墙基板3设置,并且与外墙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立柱的宽度为30mm~80mm,立柱的材料优选为轻钢或铁柱。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日新通运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中建设技术开发贸易;南京先耀技贸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日新通运物流装备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中建设技术开发贸易;南京先耀技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29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