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音通气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1681.6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旼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34 | 分类号: | B60H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地址: | 韩国首尔市江***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音通气孔,具体说是托住翼子板旋转轴的支架上有一个限位块,用于抑制致动杆直接打击支架,以减少动作音的减音通气孔。
背景技术
车辆内部一般都具有冷热空气通气孔。该通气孔的导气管出口部分接合一个上下调节空气的翼子板构件,用盖子把翼子板固定在管道上。
图1是传统的通气孔斜视图,图2是传统的通气孔中翼子板的致动杆上下动作的状态图。
传统的翼子板构件2一般包含水平设置于管道出口部,与翼子板旋钮1会同,上下调节送风方向的第一翼子板构件6、垂直设置于管道出口部,通过翼子板构件1以旋转轴12为中心左右会同,左右调节送风方向的第二翼子板构件4。
第二翼子板构件4是插入上下形成的铰链轴10翼子板旋钮1向方凸出的致动轴槽内,以旋转轴12为中心左右旋转。
第二翼子板构件4是多数都通过链结构来动作,主要是中间形成的第二翼子板构件4与翼子板旋钮1连接实施主要动作。
所述状态下,翼子板旋钮1从位于中央的第一翼子板构件6左右滑动移动同时,使第二翼子板构件4左右旋转着左右调节风向。
此时如图2所示,铰链轴10被插进翼子板旋钮1铰链轴10后方凸出的致动杆3的槽部,使第二翼子板构件4以旋转轴12为中心左右旋转。
旋转轴12是固定在第二翼子板构件4的上下面向一侧凸出形成的支架14上。
而且随着翼子板旋钮1上下旋转,与滑动体结合的第一翼子板构件6也上下旋转着把风向上下调节。
另外,传统的向翼子板10后方凸出形成的致动杆3,用固定杆型,整体都固定在翼子板旋钮10上,还有旋转杆型,致动杆3在翼子板旋钮10上可以旋转。
旋转杆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致动杆3碰撞支架14,一般第二翼子板构件4的上下长距离较短时使用。
第二翼子板构件4的上下距离较短时,固定杆类因致动杆3碰撞支架14的问题几乎不采纳。
所述发明指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而不是指传统技术。
目前的技术是第二翼子板构件的上下距离短,若使用旋转杆型致动杆,则如图2所示,致动杆从①状态向②状态动作时,在向下折弯的状态下,致动杆的位置出现变化,在此状态下致动杆在向下动作变化到③状态时,打击到下侧的支架而导致动作音变大的问题。
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音型通气孔,在托住翼子板旋转轴的支架上具有限位块,抑制致动杆直接打击支架,从而减少动作音。
本发明涉及的减音型通气孔系含有管道内上下会合设置的第一翼子板构件、在上述第一翼子板构件内设置得可滑动且向后方形成致动杆的翼子板旋钮、在上下支架上形成插入上述致动杆的铰链轴、通过上述翼子板旋钮的左右滑动动作,设置得可左右会合的第二翼子板构件、上述致动杆上下会同时防止上述致动杆触碰上述支架且设置于上述支架上的限位块。
而且上述致动杆设置于上述翼子板旋钮上,还可以旋转。
上述限位块包括:包住上述铰链轴的一侧面且上下凸出形成的第一凸块、围红上述铰链轴另一面且上下凸出形成的第二凸块。
上述第一凸块和上述第二凸块具有同样高度。
上述限位块还包括:上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之间用于加固上述限位块的加固凸块。
上述限位块含橡胶材料。
上述限位块是单独加工设置于上述支架上,或者上述支架成型加工时与上述支架合为一体形成。
本发明涉及的减音型通气孔是在托住翼子板构件旋转轴的支架上具备限位块,防止致动杆打击支架而减低动作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通气孔斜视图。
图2是传统的通气孔中翼子板构件的致动杆上下动作的状态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减音型通气孔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减音型通气孔中致动条上下动作时的状态图。
符号说明
20 : 第一翼子板构件 30 : 翼子板旋钮
32 : 致动杆 40 : 第二翼子板构件
42 : 铰链轴 44 : 支架
46 : 旋转轴 50 : 限位块
52 : 第一凸块 54 : 第二凸块
56 : 加固凸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未经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16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