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1322.0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0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路勇;杨星;杨亮;谭春来;刘扬;韩春旭;闫昱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蓄能器 原理 汽车尾气 余热 利用 系统 | ||
1.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管、增压器、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液压油箱、进气阀、排气阀,其特征是:还包括双循环特殊蓄能器、恒压蓄能器;增压器、进气阀、双循环特殊储能器、排气阀、发动机排气管组成气动循环,双循环特殊储能器分别连接增压器的涡轮和压气机,在双循环特殊储能器与涡轮之间安装排气阀,在双循环特殊储能器与压气机之间安装进气阀,发动机的排气管穿过双循环特殊储能器;液压油箱、双循环特殊储能器、恒压储能器、发动机、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液压马达组成液压循环,双循环特殊储能器连接恒压储能器,恒压储能器连接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液压油箱分别连接发动机、双循环特殊储能器、恒压储能器,液压马达安装在发动机、恒压储能器、液压油箱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循环特殊储能器包括双循环特殊蓄能器耐压外壳、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温包排气阀、温包进气阀,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安装在双循环特殊蓄能器耐压外壳里,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与双循环特殊蓄能器耐压外壳构成双循环特蓄能器油腔,双循环特殊蓄能器耐压外壳上开有双循环特殊蓄能器进油口、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出油口,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分别与增压器压气机、涡轮相连并在相连的管路上分别安装温包进气阀和温包排气阀,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温包进气阀、温包排气阀构成温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恒压蓄能器包括恒压蓄能器壳外弹性皮囊、恒压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恒压蓄能器耐压外壳,恒压蓄能器壳外弹性皮囊安装在恒压蓄能器耐压外壳外,恒压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安装在恒压蓄能器耐压外壳里,恒压蓄能器壳外弹性皮囊和恒压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相连,恒压蓄能器耐压外壳与恒压蓄能器壳内弹性皮囊构成恒压蓄能器的储油腔,恒压蓄能器耐压外壳上开有恒压蓄能器出油口、恒压蓄能器进油口,恒压蓄能器进油口连接双循环特殊蓄能器出油口,恒压蓄能器出油口连接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两位三通电磁阀、单向阀、三通阀,发动机和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安装两位三通电磁阀;双循环特殊储能器与恒压储能器之间安装单向阀;恒压储能器、发动机、液压马达之间安装三通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两位三通电磁阀、单向阀、三通阀,发动机和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安装两位三通电磁阀;双循环特殊储能器与恒压储能器之间安装单向阀;恒压储能器、发动机、液压马达之间安装三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循环特殊蓄能器与恒压蓄能器之间的液压油管路、恒压蓄能器和三通阀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三通阀与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上分别旁接一个安装有安全阀的流回油箱的液压油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循环特殊蓄能器与恒压蓄能器之间的液压油管路、恒压蓄能器和三通阀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三通阀与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上分别旁接一个安装有安全阀的流回油箱的液压油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循环特殊蓄能器与恒压蓄能器之间的液压油管路、恒压蓄能器和三通阀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三通阀与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上分别旁接一个安装有安全阀的流回油箱的液压油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蓄能器原理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循环特殊蓄能器与恒压蓄能器之间的液压油管路、恒压蓄能器和三通阀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三通阀与汽车抱闸制动功能单元之间的液压油管路上分别旁接一个安装有安全阀的流回油箱的液压油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13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抗蚀空气能热泵热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民用节能、环保、高效供暖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