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生产针状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3842.9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5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初人庆;蒋立敬;杜正军;勾连忠;矫德卫;张学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5/06 | 分类号: | C10G5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延迟 焦化 组合 工艺 生产 针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生产针状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是一种重要的重质油加工手段,传统工艺对催化裂化过程得到的重循环油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全部回炼或部分回炼,其回炼比一般为0.3~0.7。催化裂化重循环油富含芳烃,而芳烃是催化裂化非理想进料,因此,该方法让重质芳烃在催化裂化装置中不断循环,势必造成轻油收率低,生焦量大,增加了再生器负荷,降低了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处理量及经济效益。
CN1133338A公开了一种生产优质催化裂化原料的联合工艺,将焦化和润滑油抽提装置联合起来,用润滑油抽出液萃取焦化蜡油,使焦化蜡油的碱氮和胶质含量大幅度降低,为催化裂化装置提供优质原料,该方法对得到的富含芳烃的抽出油循环焦化,只是生产普通焦炭出装置,使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CN87107146A公开了催化裂化-催化重油芳烃抽提联合工艺是将催化裂化工艺和双溶剂抽提芳烃工艺相结合,为适应催化裂化原料油的重质化工艺,该工艺可降低焦炭产率,提高催化裂化装置处理能力,但是对得到的重质油芳烃处理过程没有做进一步说明。
针状焦是生产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主要原料,其经济价值很高。目前,针状焦主要采用延迟焦化工艺生产,选择适宜的原料,在适宜的延迟焦化条件下获得针状焦。但延迟焦化反应后期以聚合反应为主,裂化气生成速率减慢,逸出气体产物的能力越来越弱,不足以形成足够侧压力和剪切力,使整个各项异性区域在气流排出时强制定向排列。因此,常规延迟焦化方法获得针状焦的产品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CN201010100200.6公开了一种非延迟焦化生产针状焦的方法,将生产针状焦的原料预热到未成焦温度380-440℃后,加入焦化反应器中,原料注入体积量为焦化反应器容积的1/2-3/4;停止进料后,关闭焦化反应器进料口,控制焦化反应器温度以升温速率0.5-50℃ /min升温至460-510℃,保持温度不变进行焦化反应3-24小时;焦化反应过程中控制焦化反应器内压力为0.5-3MPa。该方法由于采用釜式焦化,焦化反应后期主要以聚合反应为主,没有足够的气流对体系施以剪切作用,而不能得到针状流线纹理发达的针状焦。
CN01140582.1公开了一种制备针状焦的方法,通过放气拉焦来制备针状焦的方法,在管式反应炉内放入原料,充入0.1-2MPa的惰性气体,在密封2-30秒后加热到480-550℃的焦化温度。待体系压力超过原有压力的0.2-1MPa后,即释放气体到原先的0.2-2MPa,然后在密封,直到反应炉的压力不再超过原有压力的0.2-1MPa为止。反应炉内压力不变时继续焦化4-8小时制得针状焦。该方法要求将物料在2-30秒内由室温加热到480-550℃,在工业上较难以实现,另外这种快速升温方式在工业放大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体系内部暴沸并固化,不利于创造平稳、柔和的成焦条件,从而生产出多孔焦。
上述方法都没有同时重视中间相的充分成长和随后的拉伸变形这两个关键因素,因此不能制得性能优异、针状流线纹理发达的针状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生产针状焦的方法,该方法在获得合格的催化裂化产品的同时可以得到高纤维结构、质量优异的针状焦产品。
一种催化裂化-延迟焦化组合工艺生产针状焦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原料油进入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催化裂化反应,生成油进入分馏塔分离出气体、汽油馏分、柴油馏分和催化油浆;
(2)步骤(1)得到的催化油浆经过滤后进延迟焦化装置,当延迟焦化装置的处理量达到其处理总量的60%-80%时,将步骤(1)中的生成油分离出气体、汽油馏分,其余馏分经过滤全部进入延迟焦化装置;
(3)当延迟焦化装置达到其处理总量时,停止通油,切换焦炭塔,进行焦化烤焦阶段,针状焦沉积在塔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38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动液压升降平台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发动机盖内板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