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温度动力电池模块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3611.6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9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岳刚;杨培蕾;袁昌荣;周安健;任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5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 温度 动力电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块组装置的温度调节方式、模块构成及安装固定。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安全性是最受人们重视的。但在使用过程中,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性能及安全性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动力电池应当合理地考虑其散热和对温度的均衡控制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背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控温动力电池模块组,以达到三个目的: 实现电池模块的温度调节;简化电池模块的组成结构;方便电池模块的安装固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控温动力电池模块组,其包括上盖、电池模块组,温控流体散热装置、导热贴片和下框架。
所述电池模块组安装在下框架上,上方由上盖盖住,下框架和上盖由螺栓连接,将电池模块组固定在它们之间。所述温控流体散热装置设置在电池模块组底面。
所述温控流体散热装置与电池模块组之间还贴有导热贴片。
所述上盖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上安装有压条或固定支架用的带“U”形槽的凸台。
所述上盖上四个角上开有供电池模块外接线路通过用的槽。
所述电池模块上盖中间开有若干个大小跟电池单体的顶面面积一致的凹槽,用以固定电池单体。
所述温控流体散热装置由两侧集水室和连接在集水室之间的多根导热管构成,在一侧集水室的端头设置进口,在另一侧集水室的端头设置出口,通入温控介质。
所述下框架上开有大小跟温控流体散热装置的散热管形状一致的凹槽,安装后,温控流体散热装置的散热管落入对应的凹槽中。
所述凹槽两侧壁上均匀设置卡板,所述卡板和凹槽侧壁围成若干个与电池模块的电池单体大小一致的卡位,安装后,电池单体卡于所述卡位中。
本发明是在整个电池模块中的温控流体散热装置中注入温控介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水泵提供动力,使温控介质在整个散热系统中流动。当电池温度高于规定范围时,循环介质以热交换的方式将电池的热量吸收,并由给空调散热的风扇给循环水散热;当电池温度低于规定范围时,外界的加热装置会给循环介质加热,然后以热交换的方式将循环介质中的热量释放给电池,使电池温度上升。这样,温控流体散热装置就实现了对电池温度的控制。电池模块下表面的热传递,能均衡每个电池单体温度,最终达到了动力电池能在适合温度下稳定工作,延长了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动力电池工作安全性。另外,模块固定采用上盖和下框架组合进行固定,结构相对简单,具有制造成本低,固定电池组强度高,装卸方便等特点。
此电池模块组可适用于大部分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和电池单体成组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电池模块组的组成结构图。
图2为上盖向上一面的示意图。
图3是上盖向下一面的示意图。
图4为温控流体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框架向上一面的示意图。
图6为下框架向下一面的示意图。
图7为下框架安装电池模块后的意图。
图8为本电池模块组安装到电池箱体上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整个电池模块组主要是由:上盖1、电池模块组2、温控流体散热装置3、导热贴片4、下框架5、连接螺栓6构成。
其中主要部件上盖1、温控流体散热装置3和下框架5的具体结构如下:
1.上盖(如图2、图3所示):
上盖成矩形框结构,框架两端均匀分布四个沉头安装固定孔1-a。
上盖上中间有三个矩形凸台1-b,上方开有“U”形槽,为电池模块安装压条或固定支架用。
电池模块上盖上四个角开有“L”形扁槽1-c,供电池模块外接线路通过用。
为了方便安装固定电池单体,电池模块上盖上开有若干个大小跟电池顶面面积一致的凹槽1-d。
2. 温控流体散热装置3(如图4所示):
温控流体散热装置3采用铝质合金管,整个结构分为两侧的集水室3-a和之间连接的若干扁的导热管3-b。
集水室3-a上分别有进水口3-c和出水口3-d,注入温控介质,介质流向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
3.下框架5(如图5、图6所示):
下框架成矩形结构,框架四个角边均匀分布四个安装孔5-a,与上盖的四个安装孔1-a通过螺栓连接以固定电池模块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6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布线基板以及用于制造布线基板的方法
- 下一篇:保护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