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2067.3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胡宏;杨三可;解田;张杰;张南山;李艳;陈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专用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大豆专用肥,同时还涉及该大豆专用肥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是一种主要油料作物,由于大豆具有自身的固氮作用,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钾库丰富,所以传统的大豆施肥主要施用磷肥和农家肥,多年来很少施用氮肥和钾肥。随着土壤肥力的下降,这种施肥制度越来越不合理,结果是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因此,根据大豆生长需肥的特点,开发一种养分全面,特别是中微量元素齐全,能充分满足大豆对养分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肥料的增产增收效应,提高大豆品质的专用肥料尤为迫切。当今农业施肥已从单一元素的盲目性经验施肥的落后状态,发展到重视NPK科学配比、重视微量元素复合使用的科学施肥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能充分满足大豆对养分的需求,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大豆专用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大豆专用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大豆专用肥,氮、磷、钾总养分占肥料总重量的42%~49%,其中氮以N计、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的各组份的重量配比为:
N:P2O5:K2O:T=1:1.6~2.0:0.7~1.2:0.2~0.4
其中:微量元素添加剂T为微量元素S、Mo、Mn、Zn、B、Cu、Mg中至少含S、Mo、B的元素,S占肥料总重量2%~4%、Mo占肥料总重量0.02%~0.06%、B占肥料总重量0.05%~0.1%。
上述的大豆专用肥,其中:S来自硫磺、Mo来自钼酸铵、Mn来自硫酸锰、Zn来自硫酸锌、B来自硼砂、Cu来自无水硫酸铜、Mg来自硫酸镁。
一种大豆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氮、磷、钾总养分占肥料总重量的42%~49%,其中氮以N计、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的各组份的重量配比为:
N:P2O5:K2O:T=1:1.6~2.0:0.7~1.2:0.2~0.4;
其中:微量元素添加剂T为微量元素S、Mo、Mn、Zn、B、Cu、Mg中至少含S、Mo、B的元素;
S来自硫磺、Mo来自钼酸铵、Mn来自硫酸锰、Zn来自硫酸锌、B来自硼砂、Cu来自无水硫酸铜、Mg来自硫酸镁;
(2)将按上述重量配比称量好的组分与填充料按重量比3.6~36:1配料,粉碎混合均匀后造粒筛分即得。
上述的大豆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其中:填充料为凹凸棒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根据大豆的生理特点、养分需求,结合测土分析数据,均衡配比NPK,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大豆为喜硫作物,对硫肥需求量高,增施硫肥能提高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品质,本发明加入了适量的硫肥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钼与大豆根瘤固氮能力有关,硼则与生长、新陈代谢、增加含油量有关,所以添加适量的钼硼等多种大豆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大豆作物防病虫害的能力。因此,本发明养分齐全,配方合理,能充分满足大豆对养分的需求,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下实施例的肥料应用于东北松嫩平原的田间试验时对比发现,对亩产大豆有10%~20%的增产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大豆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1000g大豆专用肥,N:P2O5:K2O:T=12:23:13:4.2,氮、磷、钾总养分占肥料的48%,其中含S为3%,含Mo为0.06%,含B为0.06%。各组分及其重量为:尿素145.9g,磷酸一铵475.5g,氯化钾216.7g,硫磺30.2g,钼酸铵1.1g,硫酸锰19.6g,硫酸锌14.2g,硼砂5.3g,无水硫酸铜4.0g,硫酸镁7.2g,填充料凹凸棒土80.3g。生产方法是将上述组分按配比粉碎混合均匀后造粒筛分。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20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