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起动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6913.2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8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千叶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K28/10 | 分类号: | B60K2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寇英杰;黄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起动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自动起动控制系统,其被设计成控制车辆的起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配备有作为动力源的内燃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组合的混合车辆或者仅配备有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的电动车辆已经逐渐代替仅使用内燃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传统的发动机动力车辆。
当车辆操作者或驾驶员已经开启起动钥匙或控钮以起动内燃发动机时,驾驶员通常可以在车辆的车室内听到来自内燃发动机的声音或者感觉到其机械振动,以得知发动机已经起动的事实。然而,电动马达几乎无噪音,使得电动车辆内的驾驶员难以识别车辆准备好行驶的事实。
发动机动力车辆通常配备有四位钥匙开关或者四位开关,其具有关位置、用以向电气附件供应电力的附件(ACC)位置、用以为用于发动机的点火器通电的开位置、以及用以致动用于发动机的起动器的起动位置,而电动车辆不需要起动发动机,并且配备有例如三位开关,其具有关位置、ACC位置、以及开位置,该开位置用以为逆变器通电以便驱动电动马达。
如上所述,电动车辆比发动机动力车辆更安静,而且还在开关位置的数目上彼此不同。因此,当进入电动车辆内时,习惯于发动机动力车辆的驾驶员可能会错误认为车辆尚未准备好行驶并且不当地采取动作以起动车辆。
例如,二轮电动车辆不需要起动发动机并且通常仅通过将钥匙插入钥匙开关内并且将其转动到开位置而准备好起动。配备有作为动力源的内燃发动机的二轮发动机动力车辆使驾驶员能够利用来自内燃发动机的声音或内燃发动机的机械振动得知车辆准备好起动的事实,但是对于二轮电动车辆,驾驶员并不能够得知。因此,当在二轮电动车辆上的驾驶员将钥匙插入钥匙开关内、将其转动到开位置、然后抓住加速器杆(如同在起动发动机之前在二轮发动机动力车辆上的操作)时,这将导致车辆非期望地行驶。
日本专利特开平6-328970号公报教导了一种用于电动踏板车的无意起动防止系统,其防止电动马达起动,除非踏板车被制动。具体地,无意起动防止系统在逻辑电路检测到至少一个指示制动器被致动的信号时,开启继电器,该继电器连接马达控制器与用作加速器的旋转式节流件,并且。无意起动防止系统即使节流件被致动也停止踏板车起动,除非制动施加于踏板车。
在钥匙开关的类型上与发动机动力车辆不同的电动车辆存在下述可能性,即:驾驶员将钥匙变换到起动位置并且无意地压下加速器踏板,从而在车辆尚未准备好行驶的情形下起动车辆。
常用的混合车辆通常配备有电力开关,其具有三个电力位置(即,关位置、ACC位置、以及开位置)和用以起动电动马达的马达起动位置。混合车辆被设计成仅当在压下制动器踏板的同时按压电力开关时起动电动马达。一些混合车辆被设计为当车辆已经变成准备好行驶时开启指示灯,以便在视觉上通知驾驶员这种事实。
然而,如在上述公报中教导的无意起动防止系统面临的问题是,当驾驶员保持手柄棒以移动踏板车但是无意地握住制动器杆时,将会使踏板车非期望地准备好起动,这导致踏板车在驾驶员握住加速器杆、同时处在踏板车尚未准备好行驶的情形下时起动而行驶。
无意起动防止系统还遇到下述缺陷,即:驾驶员不能够知道踏板车是否准备好起动,除非驾驶员实际操作加速器棒,因此存在驾驶员已错误地起动踏板车的可能性。
混合车辆还具有下述问题,即:当不习惯于操纵混合车辆的驾驶员推动电力开关以改变电力位置、同时检查制动器踏板的定位或位置或者不知道他或她正碰触制动器踏板时,车辆将准备好行驶,这造成当驾驶员检查加速器踏板的定位或位置或者在车辆尚未准备好起动的情形下不小心地压下它时,车辆起动而行驶。
一些混合车辆配备有指示灯,其指示车辆是否已经准备好行驶。然而,如果驾驶员错误地相信车辆尚未准备好行驶,则驾驶员有意地检查指示灯的可能性较低,这会导致驾驶员无意地起动车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起动控制系统,其被设计成避免车辆的无意起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69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