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0552.0 | 申请日: | 2011-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2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唐彩乐;曹明章;曲哲;洪米娜;张华东;王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9/02 | 分类号: | A01N59/02;A01N39/0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含有硫磺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及用药的不科学,已经导致许多病害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水稻稻瘟病,生理小种很多,变异很快,抗性风险大,防治难度高。同时,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急需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菌剂新品种。
硫磺,英文通用名Sulfur,是一种低毒安全的无机杀菌剂,用药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农业生产上仍广泛使用。但在速效性和持效性上都不如目前使用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杀菌剂。
稻瘟酰胺,英文通用名Fenoxanil,化学名称:N-(1-腈基-1,2-二甲基丙基)-2-(2,4-二氯苯氧基)丙酰胺。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杀菌剂,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与巴斯夫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新型内吸性杀菌剂,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对水稻稻瘟病防效优异,同时可兼防水稻纹枯病,持效期较长,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但单独用药使用成本较高。
目前尚无硫磺与稻瘟酰胺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对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有出色防治效果的安全、高效杀菌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意外发现硫磺与稻瘟酰胺以一定比例复配,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增效明显。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以硫磺为一种有效成分、以稻瘟酰胺为另一有效成分,硫磺与稻瘟酰胺的质量比例为50∶1-1∶50,较好的比例为20∶1-1∶20。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包括悬浮剂、悬乳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等,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5%-80%。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辅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特别适用于水稻病害防治,尤其是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增效作用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因药效提高,田间用药量大幅减少,降低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生产和使用成本下降,同时安全性增加;(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降低了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单一选择压力,有利于避免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抗性产生和延缓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进行复配,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抗性和成本问题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助于延缓抗性的产生,是抗性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发明组合物以硫磺和稻瘟酰胺为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组合对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生物测定实例:硫磺与稻瘟酰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盆栽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05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