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窗调节器及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4358.2 | 申请日: | 200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0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木下公宏;川松浩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17 | 分类号: | B60J1/17;E05F11/4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付建军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窗 调节器 夹具 | ||
本分案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0680056622.X、申请日为2006年12月13日、发明名称为“车窗调节器及夹具”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窗调节器及组装该车窗调节器时使用的夹具,该车窗调节器具有安装在门的内板的和外板对向的面侧且可正转、反转的滚筒、一部分卷绕在所述滚筒上的环状的金属丝、安装在所述门的所述内板的和所述外板对向的面侧且以沿窗玻璃的升降方向配置所述金属丝的方式引导所述金属丝的导向部件、将所述金属丝向张紧的方向施力消除所述金属丝的松弛的防松装置、在所述金属丝的沿着所述窗玻璃的升降方向的部分安装所述窗玻璃的窗玻璃安装装置,该车窗调节器使所述滚筒正转或反转移动所述金属丝,升降所述窗玻璃。
背景技术
使用图8对使用金属丝的车窗调节器之一例进行说明。图中,在构成门板1的内板(内侧的板)和外板(外侧的板)之间的空间配设有升降窗玻璃3的车窗调节器5。
接着,对车窗调节器5的构成进行说明。在内板的和外板的对向的面侧经由基座7设有滚筒9。滚筒9通过手柄11可正方向、反方向地旋转。金属丝13实质上呈环状,其一部分卷绕在滚筒9上。
在门的内板的和外板对向的面侧设有引导金属丝13的上导向部件(滑轮)15和下导向部件(滑轮)16。通过上导向部件15、下导向部件16,可沿着窗玻璃3的升降方向(图中,箭头A方向)配置金属丝13。
在上导向部件15和下导向部件16之间的金属丝13(金属丝13的沿着窗玻璃3的升降方向的部分)上设有安装窗玻璃3的窗玻璃安装装置19。
而且,在窗玻璃安装装置19上设有将金属丝13向张紧的方向(图中,箭头B、箭头C方向)施力以消除金属丝13的松弛的防松装置(未图示)。
说明上述构成的动作。
当操作手柄11使滚筒9正转或反转而移动金属丝13时,窗玻璃3进行升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昭55-30095号公报(说明书第2页-第3页,第1图、第2图)
在图8的车窗调节器5上,通过防松装置,可将金属丝13向张紧的方向(箭头B方向、箭头C方向)施力。
组装车窗调节器5时,首先,安装设有滚筒9的基座7,其次,安装上导向部件15、下导向部件16。上导向部件15、下导向部件16中最后安装的导向部件抵抗防松装置的施力安装在内板的规定部位。另外,该作业为在外板和内板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的作业。
因此,具有组装较困难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开发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组装较容易的车窗调节器及夹具。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窗调节器,其具有:安装在门的内板的和外板对向的面侧且可正转、反转的滚筒;一部分卷绕在所述滚筒上的环状的金属丝;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安装在所述门的所述内板的和所述外板对向的面侧,并且以沿窗玻璃的升降方向配置所述金属丝的方式引导所述金属丝;将所述金属丝向张紧的方向施力以消除所述金属丝的松弛的防松装置;在所述金属丝的沿着所述窗玻璃的升降方向的部分安装所述窗玻璃的窗玻璃安装装置,所述车窗调节器使所述滚筒正转或反转来移动所述金属丝,使得所述窗玻璃升降,其特征在于,该车窗调节器具有托板,该托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内板上,在旋转中心以外的部分设置所述导向部件,且将所述导向部件引导到所述内板的安装部位。
防松装置吸收金属丝的松弛,防止金属丝从导向部件脱离。
当使滚筒正转或反转而移动金属丝时,安装于金属丝的所述窗玻璃进行升降。
在内板上安装导向部件的情况下,将托板安装在内板上,使托板抵抗防松装置的施力而旋转,将导向部件引导到内板的安装部位。
本发明第二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一端部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内板上,且在中间部设置所述导向部件。
本发明第三方面是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车窗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旋转平面为和所述内板交叉的平面。
本发明第四方面是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车窗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旋转平面和所述内板大致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白木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白木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43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受体结合剂
- 下一篇:一种催化氧化亚氮分解催化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