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1678.2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9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12 | 分类号: | B60T7/12;B60R21/01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限速 警示 防护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中车速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车辆碰撞引起的事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车距,大多由于车距太短,致使制动距离过短,容易引发前后车的碰撞,尤其在高速公路上,追尾事故是常发、常见的交通事故,然而高速路上只有特定路段有限速和车距标识,由此可见,在无限速和车距标识的路段发生事故概率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路段的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包括可对前方车辆的车速和车距进行追踪的车载雷达以及可获得自身车速的车载传感器,车载雷达和车载传感器与可对其信息进行处理的单片机输入端相连,单片机输出端与警报装置以及汽车自动刹车装置相连,所述系统还包括与车载传感器连接的车速仪。
按照本发明,车载雷达对前方车进行扫描,发现并获得前方车的速度和车距,并将该信息传递给单片机,同时,速度传感器将从车速仪(汽车速度表)采集的速度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车载雷达传输的速度和车距以及速度传感器传送的车速,对警报装置和汽车自动刹车装置进行控制。该装置在任何路段均可使用,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驾车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车载雷达获得前方车的速度和车距,并将该信息传递给单片机;速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自身车速传送给单片机;
②通过单片机分析:若前方车的相对速度大于或等于零,车距小于当前车速相对的安全距离,则单片机发出指令启动警报装置发出警告;若前方车的相对速度小于零,车距小于当前车速相对的安全距离,则单片机发出指令启动警报装置发出警告,警报装置启动后若在设定时间单片机未获得人为刹车装置信号且车速未降低,则单片机发出指令启动汽车自动刹车装置,否则不启动汽车自动刹车装置。
通过以上控制方法可知:警报装置发出警示可提醒驾车人员,当前方车的相对速度小于零,车距小于当前车速相对的安全距离时,驾乘人员若能在警报装置发出警示后的一定时间内及时采取刹车措施,使得车速降低到安全行驶的要求,则单片机不启动汽车自动刹车装置,其控制方法更为人性化。本系统控制方法的一重要目的所在:提醒驾乘员注意行车安全,确保车辆行驶在安全距离范围内,有效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汽车限速警示防护系统,包括可对前方车辆的车速和车距进行追踪的车载雷达以及可获得自身车速的车载传感器,车载雷达和车载传感器与可对其信息进行处理的单片机输入端相连,单片机输出端与警报装置以及汽车自动刹车装置相连,所述系统还包括与车载传感器连接的车速仪。这里车载雷达对前方车进行扫描,发现并获得前方车的速度和车距,并将该信息传递给单片机,同时,速度传感器将从车速仪(汽车速度表)采集的速度传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车载雷达传输的速度和车距以及速度传感器传送的车速,对警报装置和汽车自动刹车装置进行 控制。该装置在任何路段均可使用,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驾车的安全性能。
所述系统还包括与单片机输入端连接的人为刹车装置。单片机输入端与人为刹车装置连接,人为刹车装置的信号就可以通过输入端传送到单片机,以便于单片机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
所述车载雷达为毫米波车载雷达。毫米波车载雷达不受雨、雪、雾等气象条件和尘埃、噪声的影响,使用稳定。
所述警报装置为警报灯或音频设备。所述警报装置为警报灯或音频设备。这样警报装置可以通过发声或是发光来实现警报的目的,以提醒驾车人员注意行车的车距和车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16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