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多收放手段的机载吊放声纳绞车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69280.5 | 申请日: | 2011-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9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忻;龚方友;顾海东;陈立新;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6D1/00 | 分类号: | B66D1/00;B66D1/4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多收放 手段 机载 声纳 绞车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载吊放声纳绞车的技术范畴,尤其涉及内嵌预测控制的专家系统、提供多收放手段的吊放声纳绞车。
背景技术
装备吊放声纳的舰载直升机是反潜的有力武器,现有技术条件下,反潜直升机与潜艇的博弈中占据明显优势。吊放声纳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机动灵活、反应速度快,能探测、识别和追踪多个目标,且可长期反复使用等优点。“先敌发现”是信息战获胜的首要条件,由于吊放声纳的安装平台是舰载直升机,直升机的航程事实上就是反潜直升机母舰“先敌发现” 的距离。另一方面,无论是潜艇或是反潜机母舰的舰载声纳均受到舰艇自身噪声的干扰,导致舰载声纳的效用大打折扣;而直升机与吊放声纳分别位于气、液两种工作介质,即直升机噪声基本不会干扰吊放声纳的工作、也不易被潜艇声纳探测,这不仅有助于吊放声纳的“先敌发现”, 更有利于直升机自身的安全 。因此,机载吊放声纳得到各国海军的极大关注;同样,机载吊放声纳必配的收放系统--绞车亦成为研究热点。吊放声纳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最早装备是AN/AQS-1、-3;其他国家通过引进美国的产品,或仿制或自行研制,如法国的HS-12,俄罗斯的ВГС-3等。机载吊放声纳必配的收放系统--绞车,典型产品有:美国的AN/AQS-13/18、AN/AQS-22,法国的DUAV-1(-1B)、HS-70、HS-71(DUAV-4)、HS-73、HS-12等。
我国在引进国外吊放声纳绞车的基础上,开展了全方位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吊放声纳绞车应具备的技术特征己形成共识:安全可靠和高可用性,轻量化和高效性,对不同环境(不稳定的气流或直升机必需的战场机动)的适应能力以及与直升机临界设计的协调配合等。所谓临界设计,是指直升机各系统大多按材料、器件的临界值设计,其设计余量大大小于通常的工程设计。显然,满足吊放声纳绞车的需求是对设计工作的严峻考验。
发明内容
一种具有多种收放手段的机载吊放声纳绞车包括缆位角传感器(1)、计长滑轮(2)、张力传感器(3)、缆绳(4)、卷筒(5)、排缆滑轮(6)、排缆轴(7)、下限传感器(8)、测速发电机(9)、刹车(10)、接近传感器(11)、应急电机(12)、减速箱(13)、液压马达(14)、伺服阀(15)、电磁阀(16)、上限传感器(17)、断缆装置(18)、缆长传感器(19)、控制盒(19),控制盒(19)包括显示器(1901)、控制器(1902)、应急开关(1903)、提升开关(1904)、下放开关(1905);其中,缆绳(4)一端固定在卷筒(5)上,缆绳(4)的另一端依次经过排缆滑轮(6)、计长滑轮(2)、缆位角传感器(1)、上限传感器(17)、断缆装置(18),计长滑轮(2)位于缆绳(4)的出口处,缆长传感器(3)安装在计长滑轮(2)上,排缆滑轮(6)与排缆轴(7)相连,卷筒(5)分别与下限传感器(8)、减速箱(13)相连,减速箱(13)与测速发电机(9)、刹车(10)、接近传感器(11)、应急电机(12)、液压马达(14)相连,液压马达(14)与伺服阀(15)相连,电磁阀(16)与刹车(10)相连,控制盒(19)分别与缆位角传感器(1)、缆长传感器(3)、下限传感器(8)、测速发电机(9)、接近传感器(11)、伺服阀(15)、电磁阀(16)、上限传感器(17)相连。
一种具有多种收放手段的机载吊放声纳绞车的缆绳根据缆长传感器的脉冲信号,计算出计长滑轮旋转的圈数,根据公式L=N*D*π 计算出放缆长度,其中L为放缆长度,N为计长滑轮旋转圈数,D为计长滑轮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浙江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92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