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物根际沉积炭模拟培养装置及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7706.0 | 申请日: | 201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3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乔云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9/10;A01G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物 沉积 模拟 培养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物根际沉积炭培养装置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采用的作物根际沉积碳培养装置较为落后,对作物根际沉积碳培养只能采用普通分格式根箱培养方法、这种培养方法要求土壤粒径小于1mm,该方法虽然能很好的区分根际和非根际环境土壤,但是细小的土壤颗粒使土壤发生粘重,改变了土壤的部分物理性状,根际沉积碳在土壤中迁移受到影响,不能很好的为研究根际沉积碳服务。
传统的培养方法一般采用把作物种植在分隔式根箱生长隔土壤中,如果区分根际不同区域土壤,就采用尼龙网作为隔层,格间距一般为1mm,而隔层的土壤为非根际土壤,该培养方法使用的土壤细小,很难准确满足试验的要求,增大工作量,培养过程中植物根际土壤很难准确获得,更难区分不同根系部分的根际土,干扰因素较多,误差较大,使一些较小的差异检测不到,部分重要的结果被忽视,检测的数据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际沉积炭模拟培养装置及培养方法,以解决目前作物根际沉积炭模拟培养装置中土壤粒径过小,无法获得准确实验结果及传统的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误差大、精度低,对较小的差异不易检测到,不同部位的根际土壤差异被忽视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装置方案:所述装置包括PVC培养钵、网袋和多个供试土柱载体和多个支架,PVC培养钵底部设有多个镶嵌槽,每个供试土柱载体通过相对应的支架固装在镶嵌槽内,网袋装在PVC培养钵内,且每个供试土柱载体开口位置处与网袋的外侧位置处紧密接触,PVC培养钵、网袋和供试土柱载体内均装有原状土;
方法方案:步骤一、按试验要求准备好满足试验条件的土壤,将土壤装入PVC培养钵中;步骤二、将每个供试土壤装入供试土柱载体中,并将每个供试土柱载体通过支架镶嵌入PVC培养钵内相对应的镶嵌槽中;步骤三、按试验要求作物在网袋内进行播种;步骤四、将上述组装后的培养装置放入培养场;步骤五、按试验要求进行培养;步骤六、按试验要求在特定时间取样,取出供试土柱载体,放入冰箱进行速冻,然后在冰状态下用切刀进行切割供试土柱载体的土柱,获得不同根距的根际土壤。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将作物根系生长在网袋中,网袋与供试土柱载体接触,通过网袋内植物根部向供试土柱载体的渗透,可以获得距离接触面不同距离的根际土壤,故能够准确的区分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研究过程中干扰因素少,可以研究作物根际沉积碳的不同部位的根际,因而将能准确测出的作物根际环境参数的数据准确、精度高和减少了工作量。本发明与采用常规培养方法相比效率提高1.5倍,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包括PVC培养钵1、网袋2和多个供试土柱载体3和多个支架5,其特征在于PVC培养钵1底部设有多个镶嵌槽4,每个供试土柱载体3通过相对应的支架固装在镶嵌槽4内,网袋2装在PVC培养钵1内,且每个供试土柱载体3开口位置处与网袋2的外侧位置处紧密接触,PVC培养钵1、网袋2和供试土柱载体3内均装有原状土。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供试土柱载体3的数量为1-4个,同一作物不同土壤减少试验误差,相当于同一样品增加取样点数。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步骤一、按试验要求准备好满足试验条件的土壤,将土壤装入PVC培养钵1中;步骤二、将每个供试土壤装入供试土柱载体3中,并将每个供试土柱载体3通过支架5镶嵌入PVC培养钵1内相对应的镶嵌槽4中;步骤三、按试验要求作物在网袋2内进行播种;步骤四、将上述组装后的培养装置放入培养场;步骤五、按试验要求进行培养;步骤六、按试验要求在特定时间取样,取出供试土柱载体3,放入冰箱进行速冻,然后在冰状态下用切刀进行切割供试土柱载体3的土柱,获得不同根距的根际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步骤六中供试土柱载体3放入冰箱进行速冻的时间为24小时。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步骤五中培养期间对植物的拔期期间用13CO2进行脉冲式标记。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例: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步骤一、将过5mm筛的土壤装入培养钵1中;步骤二、用供试土柱载体到田间取原位原状黑土,使其充满供试土柱载体 3中,并将每个供试土柱载体3通过支架5镶嵌入PVC培养钵1内相对应的镶嵌槽4中;步骤三、在网袋2内进行播种玉米海玉6号4粒;步骤四、将上述组装后的培养装置放入培养场;步骤五、进行田间培养;步骤六、在玉米的拔期期间用13CO2进行脉冲式标记;步骤七、在秋季成熟期取样,取出供试土柱载体3,放入冰箱进行速冻24小时,然后在冰状态下用切刀进行每1mm长度切割供试土柱载体3的土柱,获得不同根距的根际土壤,然后进行13C丰度测定,通过计算获得根际沉积碳迁移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77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倒三轮、四轮自行车无车把转向机构
- 下一篇:一种数据同步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