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板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1567.1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5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洋;佐藤浩二;江口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9/06 | 分类号: | C22C9/06;C22C9/00;C22C9/02;C22C9/04;C22C9/05;C22C9/10;C22F1/08;H01B1/02;H01B5/02;C2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曹立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板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板材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适用于车载部件用或电气、电子仪器用引线框、连接器、端子材料、继电器、开关、插座等的铜合金板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用于车载部件用或电气、电子仪器用引线框、连接器、端子材料、继电器、开关、插座等用途的铜合金板材所要求的特性项目,包括例如导电率,屈服强度(屈服应力),拉伸强度,弯曲加工性,耐应力松弛特性等。近年来,伴随着电气、电子仪器的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化、高密度安装化及使用环境的高温化,对这些特性的要求水平正在提高。
因此,近年来,在使用铜合金板材的情况下,能够举出如下的变化。第一,伴随着汽车及电气、电子仪器高功能化,连接器的多极化得到发展,因此,端子及接点部件各自的小型化也得到了发展。例如,正在进行将接头(tab)宽度约为1.0mm的端子减小为0.64mm的工作。
第二,以矿物资源的减少及部件的轻量化为背景,正在进行基体材料的薄壁化,并且,为了保证弹簧接触压力,使用比现有材料更高强度的基体材料。
第三,使用环境的高温化正在发展。例如,在汽车部件中,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生成量,正在谋求车体轻量化。因此,目前的动态是:将设置于车门的这样的发动机控制用ECU等电子仪器设置在发动机舱内或发动机附近,以缩短电子仪器和发动机之间的电线束。
而且,伴随着上述变化,铜合金板材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第一,伴随着端子的小型化,对接点部分及弹簧部分实施的弯曲加工的曲率半径减小,对材料实施比以往更严格的弯曲加工。因此,产生在材料上出现裂纹的问题。
第二,伴随着材料的高强度化,产生在材料上出现裂纹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一般来说,材料的弯曲加工性与强度具有折衷选择的关系。
第三,若在对接点部分及弹簧部分实施的弯曲加工部出现裂纹,则接点部分的接触压力降低,从而使接点部分的接触电阻上升,电连接被绝缘,失去了作为连接器的功能,因此,成为重大的问题。
针对提高该弯曲加工性的要求,提出了几种通过控制晶体取向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专利文献1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晶体粒径和来自{311}、{220}、{20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各种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另外,专利文献2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来自{200}面及{22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另外,专利文献3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通过适当控制Cube取向{100}<001>的比例,弯曲加工性优异。另外,在专利文献4~8中,提出了对各种原子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进行了规定的弯曲加工性优异的材料。专利文献4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Co-Si系铜合金中,在来自{20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相对于来自{111}面、{200}面、{220}面及{311}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专利文献5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来自{420}面及{22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专利文献6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123}<412>取向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专利文献7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来自{111}面、{311}面及{22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Bad Way(后述)的弯曲加工性优异。另外,专利文献8发现了如下内容:在Cu-Ni-si系铜合金中,在来自{200}面、{311}面及{220}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满足某一条件的晶体取向的情况下,弯曲加工性优异。
专利文献1、2、4、5、7、8中X射线衍射强度的规定是针对特定的晶体面向板面方向(轧制法线方向,ND)的聚集而规定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091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13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830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00766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2313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092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016629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15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