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无缝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7337.8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5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安藤哲也;玉川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9/02 | 分类号: | C22C9/02;C22C9/00;C22C9/01;C22F1/08;C22F1/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崔香丹;洪燕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无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冷冻机等的传热管或制冷剂管道的铜合金制无缝管。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室内空调器、成套空调器等的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冷冻机等的传热管或者制冷剂管道中,多数情况下采用无缝管,并一直使用着在强度和加工性、传热性等各种物理性质以及材料和加工成本上保持平衡的磷脱氧铜管(JIS(日本工业标准)C1220T)。
近年来,在这些热交换器中,基于减轻重量或者降低成本的要求,有必要实现无缝管的薄壁化,而由于以往的磷脱氧铜管的强度低,所以薄壁化困难,需要开发一种取而代之的铜合金制无缝管。
作为上述铜合金制无缝管,在国际公开第2008/04177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加工性优良、强度高、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较少的铜合金制无缝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04177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基于专利文献1,可获得加工性优良、强度高、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较少的铜合金制无缝管,但要求进一步提高性能。特别是,在热交换器等的耐压强度设计中,由于根据钎焊热影响部分的材料强度来确定壁厚,因此,当由钎焊引起的热强度降低少时,能够良好地保持制作热交换器时的加工性,并且同时能够实现传热管、制冷剂管的薄壁化,因而,需要一种强度高并且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少的铜合金无缝管。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高并且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少的铜合金无缝管。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课题,本发明人等反复进行了精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铜合金以特定含量含有特定的元素,并且适当地设定铜合金的晶粒度、Zr类析出物大小和分布密度,能够获得强度高并且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少的铜合金无缝管,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1)提供一种铜合金无缝管,是通过加工铜合金来获得,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含有Sn、Zn和Al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以及0.01~0.08质量%的Zr,并且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该铜合金中的Sn、Zn、Al和Zr的含量满足下式(1),
0.4≤A+2B≤0.85(1)
式(1)中,A表示Sn、Zn和Al的合计含量(质量%),B表示Zr的含量(质量%);
该铜合金无缝管的平均晶粒度为30μm以下;
并且,以10~600个/μm2的方式分布有0.5~80nm大小的Zr类析出物。
发明效果
基于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强度高并且由钎焊引起的强度降低少的铜合金无缝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3的滚轧加工后的沟槽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铜合金无缝管,是一种通过加工铜合金来获得的铜合金无缝管,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含有Sn、Zn和Al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以及0.01~0.08质量%的Zr,并且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该铜合金中的Sn、Zn、Al和Zr的含量满足下式(1),
0.4≤A+2B≤0.85(1)
式(1)中,A表示Sn、Zn和Al的合计含量(质量%),B表示Zr的含量(质量%);
该铜合金无缝管的平均晶粒度在30μm以下;
并且,以10~600个/μm2的方式分布有0.5~80nm大小的Zr类析出物。
本发明的铜合金无缝管所涉及的铜合金,是含有Sn、Zn和Al中的一种以上以及0.01~0.08质量%的Zr并且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
是该铜合金中的Sn、Zn、Al和Zr的含量满足下式(1)的无缝管用铜合金,
0.4≤A+2B≤0.85(1)
式(1)中,A表示Sn、Zn和Al的合计含量(质量%),B表示Zr的含量(质量%)。
此外,对Sn、Zn和Al而言,该铜合金可以只含有Sn、Zn和Al中的一种,或者也可以含有Sn、Zn和Al中的两种以上。并且,对Sn、Zn和Al而言,当该铜合金只含有Sn、Zn和Al中的一种时,A的值是所含一种元素的含量;当含有Sn、Zn和Al中的两种以上时,A的值是所含两种以上元素的合计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轻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73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