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1491.X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8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广田信也;山下嘉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科特拉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杨献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排气 净化系统 | ||
1.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包括:
NOX选择还原催化剂,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通道中,
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被供以氨,氨吸附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上,并且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利用所吸附的氨选择性地还原排气中的NOX,
存在氨的第一吸附状态和第二吸附状态:在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当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处于低温区时,氨吸附到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上、并且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升高时氨的解吸附量在所述低温区达到最大;并且在所述第二吸附状态,当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处于高温区并且高于所述低温区中的最高温度时,氨吸附到或者已经吸附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上、并且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升高时氨的解吸附量在所述高温区达到最大,
相比已经处于所述第二吸附状态并从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解吸附的氨,已经处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并从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解吸附的氨更可能在未对NOX进行净化的情况下通过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估算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并控制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估算的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来控制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以便将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升高时已经处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并从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解吸附的氨的浓度控制在容许浓度水平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目标氨吸附量设定成使得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升高时已经处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并从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解吸附的氨的浓度处于容许浓度水平内,并且
所述控制部控制氨供给量,使得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小于所述目标氨吸附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所述控制部估算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并基于所估算的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和所估算的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来控制氨供给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对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和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总量设定主目标氨吸附量,对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设定次目标氨吸附量,并且在相同的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下所述次目标氨吸附量设定成小于所述主目标氨吸附量,并且
所述控制部控制氨供给量,使得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小于所述次目标氨吸附量并且使得所述氨吸附总量大致与所述主目标氨吸附量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当所估算的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超过比所述次目标氨吸附量小特定量的氨吸附量时,升高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以便将氨的吸附状态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变为所述第二吸附状态。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当估算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和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时,所述控制部计算为NOX净化而消耗的所吸附的氨的消耗量,并且
将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消耗量设定成大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消耗量。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净化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估算在所述NOX选择还原催化剂的温度升高时从所述第一吸附状态到所述第二吸附状态的所吸附的氨的变化量,并基于所估算的所吸附的氨的变化量来校正所估算的所述第一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和所估算的所述第二吸附状态下的氨吸附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科特拉,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科特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149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确定连续材料幅的弹性模量
- 下一篇:陶瓷电子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