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4024.4 | 申请日: | 2010-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2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启介;长松俊一;石井彻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233/18 | 分类号: | C07C233/18;C07C231/08;C07C231/12;C07C233/03;C07C233/05;C08F2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乙基 羧酸 化合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使用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作为起始物质的N-乙烯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及作为其前体的N-(1-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和N-乙烯基羧酸酰胺(共)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作为用于合成N-乙烯基羧酸酰胺的前体即N-(1-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的中间原料是有用的。
作为N-乙烯基甲酰胺的制造法,在特开平6-29871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经由N-(1-羟基乙基)甲酰胺来制造N-(1-甲氧基乙基)甲酰胺,通过其热分解能够制造N-乙烯基甲酰胺。但是,关于其他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没有任何记载,关于经由其他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制造N-乙烯基羧酸酰胺的方法,也没有任何记载。
另一方面,在特开平6-10051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酸催化剂存在下,由羧酸酰胺、醇、缩醛等来制造作为N-乙烯基羧酸酰胺的前体的N-(α-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的方法。该制造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其原料容易获得,可以不制造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而用1步来制造N-(α-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但是,需要与羧酸酰胺相对的大量过剩的醇、缩醛,和需要从含有N-(α-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的反应液中回收醇、缩醛,进行循环利用,虽然适合大量生产,但是不能说一定适合多目的工厂中的少量生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6-298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6-1005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新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N-(1-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N-乙烯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以及N-乙烯基羧酸酰胺(共)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羧酸酰胺与乙醛在碱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可以获得目标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如下的[1]~[9]。
[1]通式(1)所示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
[化1]
式中,RA和RB相互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其中,RA和RB同时表示氢原子的情况除外。
[2]根据上述[1]所述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是N-(1-羟基乙基)-N-甲基甲酰胺、N-(1-羟基乙基)-N-乙基甲酰胺、N-(1-羟基乙基)乙酰胺、N-(1-羟基乙基)-N-甲基乙酰胺、或N-(1-羟基乙基)-N-乙基乙酰胺。
[3]通式(1)所示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乙醛与通式(2)所示的羧酸酰胺在碱存在下反应,
[化2]
式中的符号表示与上述[1]中的记载相同的含义,
[化3]
式中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4]根据上述[3]所述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碱是碳酸氢盐。
[5]根据上述[3]或[4]所述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在甲基环己烷中反应。
[6]根据上述[3]或[4]所述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在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7]通式(3)所示的N-(1-烷氧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通式(1)所示的N-(1-羟基乙基)羧酸酰胺化合物与通式(4)所示的醇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化4]
式中的符号表示与上述[1]中的记载相同的含义,
[化5]
RCOH (4)
式中,RC表示碳原子数1~4的烷基,
[化6]
式中的符号表示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40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定模双角度先脱离斜顶装置
- 下一篇:保温装饰板扣边加工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