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运动模态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6590.8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4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任龙;朱林军;付小坤;陈仁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2D57/0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小红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动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运动模态机器人,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国家发展战略中必争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各国有关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目前研究最多的有轮式、履带式、仿生式、杆式、飞行机器人移动系统。但是,现有的移动机器人一般只具有1个工作模态,所以开发具有多模态的移动机器人将会以其环境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救灾、安保等环境复杂多变的任务中发挥更实用的、更广泛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爬行、飞行、轮式滚动以适应不同运动条件的多运动模态机器人及其运动模态。
一种多运动模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包括机架、通过模态调节器连接于机架的飞行滚动足;上述模态调节器依次包括安装于机架上的第一伺服电机、安装于第一伺服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二伺服电机、安装于第二伺服电机输出轴上的摇臂、安装于摇臂上的第三伺服电机,其中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垂直、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垂直;上述飞行滚动足包括位于一端的爬行足和位于另一端的涵道车轮,且爬行足的轴线与涵道车轮的轴线重合,爬行足安装在上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还包括安装于涵道车轮内的涵道风扇与用于驱动涵道风扇的无刷电机;还包括用于驱动涵道车轮做整体转动实现滚动前进的直流电机;上述模态调节器与飞行滚动足至少为三组。
上述述多运动模态机器人的运动模态,其特征在于:
(a)、爬行移动模态
初始化:通过控制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使爬行足的轴线垂直于地面且摇臂平行于地面;爬行控制:通过控制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使爬行足脱离地面,通过控制第二伺服电机转动摇臂使爬行足向前迈进或后退;
(b)、飞行模态
初始化:通过控制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使爬行足的轴线垂直于地面且摇臂平行于地面;飞行控制:通过电子调速器经集流环驱动无刷电机带动涵道风扇转动,提供飞行推力;保持第一伺服电机输出轴转角不变,通过调整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转角改变爬行足的位姿,通过爬行足带动涵道风扇和涵道车轮改变位姿,实现矢量喷气,控制机器人在飞行模式下的前进后退等动作;
(c)、轮式移动模态
初始化:通过控制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使摇臂和涵道车轮的轴线平行于地面;轮式控制:通过控制直流电机带动涵道车轮整体转动,实现轮式前进;通过调整第二伺服电机的转角带动摇臂在平面内转动,带动涵道车轮改变涵道车轮的轴线与机器人前进方向的夹角以此实现机器人在轮式移动过程中的转弯动作。
有益效果:该机器人结构简单、运动模态切换简单,能够实现爬行、飞行、轮式滚动以适应不同运动要求。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运动模态。此机器人是基于现有的移动机器人的原理和各种任务环境的分析研究之上设计而成的一种多运动模态机器人。它将车轮、涵道风扇和爬行足三者结合,涵道风扇尾椎与爬行足固定,涵道同时作为车轮使用,涵道风扇电机通过集流环与电子调速器连接。单腿设计为3DOF,由伺服电机驱动。通过关节的动作实现轮式移动模式、爬行移动模式、越障飞行模式以及这三种模式之间的无接缝切换。此机器人通过轮子实现在平地上的移动,通过爬行足实现在较小障碍上的通行,通过涵道风扇实现越障飞行。本实用新型具有比传统陆地机器人越障能力强,比飞行机器人续航时间长的突出优点,能够大幅提升移动机器人的任务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中标号名称:1、涵道风扇;2、涵道车轮;3、集流环;4、机架;5、第一伺服电机;6、第二伺服电机;7、爬行足;8、第三伺服电;9、摇臂;10、无刷电机;11、直流电机;12、模态调节器;13、飞行滚动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第一伺服电机5安装在机架4上,第二伺服电机6与第一伺服电机5的输出轴固定,第二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与摇臂9固定,第三伺服电机8安装在摇臂9上,第三伺服电机8的输出轴与爬行足7固定,固定在爬行足7中的直流电机11与涵道车轮2连接。涵道风扇2安装在涵道车轮2中的无刷电机10的输出轴上。无刷电机10的电源线与信号线通过集流环3连接电子调速器。
三种移动模式及切换过程的描述:
1、爬行移动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65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四大基础部件的电动汽车结构
- 下一篇:适于弧形钢质表面加工的压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