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带齿轮以及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9555.2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7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万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建辉 |
主分类号: | F16H55/17 | 分类号: | F16H55/17;H02K15/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刘熙 |
地址: | 4102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轮 以及 封闭 线圈 绝缘 自动 缠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圈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储带齿轮及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封闭线圈上缠绕绝缘带的公知方法为手工缠绕,但是,手工缠绕绝缘带的人为因素影响大,缠绕质量和一致性因人而异,不仅缠绕绝缘带的效率低,并且影响电机线圈的绝缘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带齿轮,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该储带齿轮可以自动控制的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该装置可取代人工绕带,提高缠绕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现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储带齿轮包括一设开口的环形本体,沿本体外圆的周边至少设有一圈轮齿,本体的外周边设有容纳绝缘带的环形凹槽,本体上沿凹槽设有若干滚针。
所述轮齿设在本体两侧的外圆的周边,轮齿之间形成容纳绝缘带的凹槽。
所述滚针至少在本体开口处的两端部各设一个。
储带齿轮的大小及滚针的数量可根据封闭线圈的尺寸相应确定。
实现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包括缠带机构和线圈伺服机构;所述缠带机构包括所述储带齿轮及储带齿轮驱动装置,所述储带齿轮驱动装置至少包括不在同一轴线上与储带齿轮上的轮齿啮合的两个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线圈伺服机构包括伺服齿轮及伺服齿轮驱动装置,所述伺服齿 轮的中间部分设有一直滑槽,该直滑槽内设有一与之滑动配合的滑块,滑块上设有封闭线圈的夹持部件,所述滑块上设有齿条与齿条驱动装置配合;所述储带齿轮的运动平面和伺服齿轮的运动平面在空间上相互垂直。
所述储带齿轮的轮齿设在本体两侧的外圆的周边,轮齿之间形成容纳绝缘带的凹槽。
所述滚针至少在本体开口处的两端部各设一个。
所述储带齿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经第一主动轮、第一中间传动轮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配合。
所述伺服齿轮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经第二主动轮、第二中间传动轮与所述伺服齿轮配合。
所述齿条驱动装置包括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经第三主动轮与所述滑块上的齿条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工作时,第一至第三电机由控制系统控制按照设定的程序协同工作,其中线圈伺服机构中伺服齿轮的夹持部件在伺服齿轮转动和滑块直线滑动两种运动共同作用下,将夹持封闭线圈在水平面上按照线圈形状的轨迹进行运动,缠带机构中的储带齿轮利用其开口引导绝缘带在垂直面上对线圈进行缠绕,从而实现对封闭线圈自动缠绕绝缘带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储带齿轮尽管设有开口,但它是由两个不在同一轴线上的第一传动齿轮驱动,故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这两个传动齿轮中至少有一个与储带齿轮的轮齿啮合,实现储带齿轮的连续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代替了手工缠绕,使封闭线圈绝缘带缠绕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封闭线圈绝缘带缠绕的综合成本和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可用于电机制造流水线,方便了电机制造企业对封闭线圈缠绕质量的控制。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滑块及夹持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缠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缠带机构中储带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至图4,封闭线圈绝缘带自动缠绕装置,包括缠带机构和线圈伺服机构:
所述缠带机构包括储带齿轮3及储带齿轮驱动装置;储带齿轮3(参见图4)包括一设开口303的环形本体,本体两侧的外圆的周边各设有一圈轮齿301,轮齿301之间形成容纳绝缘带2的环形凹槽304,本体上沿凹槽304设有若干滚针302,在本体开口303处的两端部各设一个滚针302;储带齿轮驱动装置包括不在同一轴线上与储带齿轮3上的轮齿301啮合的两个第一传动齿轮4;储带齿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01,第一电机经第一主动轮6、第一中间传动轮5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建辉,未经万建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95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