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泥脉冲闪蒸深度脱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50404.6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5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葛仕福;赵培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雪兰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脉冲 闪蒸 深度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深度脱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采用脉冲闪蒸技术,使污泥持续产生闪蒸、汽爆效应,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污水处理的量高速增加,导致了污泥产量的迅速扩大。目前,我国每年排放干污泥约为500万吨,且在不断增加。如污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占整个污水厂投资及运行费用的25%~65%,已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沉重负担。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处置剩余污泥,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细胞和有机物胶体,导致了污泥脱水困难,通常脱水泥饼含水率高达80%左右。污泥处置的手段主要包括堆肥、填埋和焚烧,三个处置方法都需要进一步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一般要求50%以下,这通常采用干化方式。但是污泥干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采用蒸汽干化,一吨污泥需要消耗0.8-1吨的蒸汽,运行成本极高。
污泥高温热调质,通过蒸汽将污泥加热至130-200℃,维温一段时间,可以改变污泥的脱水性能;闪蒸(汽爆)预处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预处理方法,通过突然释压,在机械力的作用下,破坏物料结构。本实用新型将脉冲闪蒸技术用于污泥低温调质,通过脉冲阀的开闭与高压泵的常开,不断改变调质釜的压力,使调质釜内的污泥持续产生闪蒸、汽爆效应,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降低了泥饼的含水率,以适应污泥资源化利用。
本实用新型所用热源为蒸汽或导热油,它只需将污泥浆物理升温到130-200℃,其中的水不产生汽化,消耗能量大幅降低,仅为干化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而经过高温处理的污泥真正达到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济、节能、环保的污泥脉冲闪蒸深度脱水装置,将污泥热调质技术与闪蒸技术相结合,利用脉冲技术,实现可连续作业的、低能耗的污泥深度脱水。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脉冲闪蒸深度脱水装置,包括配制釜、高压泵、闪蒸汽高温预热器、调质釜、脉冲阀、闪蒸釜、冷却釜、分离器,配制釜出口与高压泵进口相连接,高压泵出口与与闪蒸汽高温预热器冷端进口相连,闪蒸汽高温预热器冷端出口与调质釜进口相连,调质釜出口通过脉冲阀与闪蒸釜进口连接,闪蒸釜的上口与闪蒸汽高温预热器的热端进口相连、闪蒸釜的下口与泥浆低温预热器的热端进口相连,所述泥浆低温预热器的热端出口及闪蒸汽高温预热器的热端出口与冷却釜的进口连接,冷却釜的出口与分离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含水约80%的脱水污泥,与分离水配制成含水85%-90%的泥浆,通过高压泵,加压至2MPa以下,送入闪蒸汽高温预热器加热至100℃以上,再进入调质釜加热至130℃~160℃,脉冲阀开启时,调质釜内污泥急剧膨胀,部分泥浆进入闪蒸釜产生闪蒸汽爆效应,冷却釜降温后通过分离器进行泥水分离,得到含水小于35%的污泥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脉冲阀,实现污泥调质过程连续化。
2、本实用新型通过脉冲阀的开闭与高压泵的常开,不断改变调质釜的压力,使调质釜内的污泥多次急剧膨胀,进入闪蒸釜产生闪蒸、汽爆效应。它不仅实现了污泥的高温调质,还利用闪蒸汽爆的特点,极大地破坏污泥结构,脉冲阀的使用使调质釜内的污泥多次急剧膨胀,进一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深度脱水后泥饼含水率可达35%以下,完全实现了其资源化利用。
3、本实用新型采用脉冲闪蒸装置,可降低污泥调质温度、压力,其最低下限分别为130℃、1.2MPa,闪蒸后的闪蒸汽、热泥浆、热分离水的热量进一步回收,降低了能耗。
4、本实用新型采用热调质技术,经过高温处理的污泥真正达到稳定化、无害化、减量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脉冲闪蒸深度脱水装置示意图。
以上的图中有:1、配制釜 2、高压泵 3、泥浆低温预热器 4、闪蒸釜5、脉冲阀 6、调质釜 7、闪蒸汽高温预热器 8、冷却釜 9、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50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