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fgl2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肝癌的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0930.0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5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宁琴;罗小平;习东;王鸣;严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48/00 | 分类号: | A61K48/00;A61K31/710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3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hfgl2 抑制剂 制备 治疗 肝癌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肝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更特别涉及使用hfgl2抑制剂治疗肝癌,尤其是涉及重组人hfgl2微小核糖核酸在制备治疗肝癌药物中的应用,即构建人fgl2(HumanFibrinogen-like protein 2,h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的微小RNA腺病毒表达颗粒,在肝癌中进行治疗并验证其药学用途。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恶性肿瘤正超过心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癌症的防治和研究正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日益关注的课题。
凝血和血管新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血栓与肿瘤的关联早在1865年就被法国学者Armand Trousseau观察到了。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目前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位死亡原因。其机制的揭示则在近些年,多数学者认为有两条途径:组织因子和凝血酶,它们可通过凝血依赖和凝血非依赖途径导致肿瘤血栓形成,这对于肿瘤生长和转移是必需的。其中,凝血酶可通过凝血依赖途径切割纤维蛋白原,结成交联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内和细胞外基质。纤维蛋白能增强肿瘤细胞对血小板的黏附及细胞外基质的侵袭并引发体内的转移,还能包裹肿瘤细胞保护其免受宿主免疫系统攻击,或形成一种临时的支架结构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以及新生血管腔形成;凝血酶作用的凝血非依赖途径主要通过切割细胞表面结合的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从而激活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对一些细胞因子的增殖反应而实现。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而凝血酶是血管形成的有效促进剂。凝血酶在细胞水平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包括:①降低内皮细胞对基底膜蛋白的黏附能力;②增强VEGF引起的内皮细胞增殖,这一过程伴随VEGF受体表达上调;③多种促进血管生成的相关基因上调(VEGF、bFGF、TF、MMP-2等)。这些作用继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反应,如可以使内皮细胞形态改变(易于包绕成环)、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增生及蛋白酶水解作用增强。当肿瘤体积超过12mm3时,维持其继续生长就有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这些新生血管把肿瘤细胞和循环系统直接连结起来,使得供肿瘤生长的物质交换得以进行。此外新生血管还可作为肿瘤转移的通道,通过新生血管将原发癌细胞输送到转移靶器官。因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必由之路,与实体瘤的发生、转移具有密切关系。研究血管生成对了解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及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肿瘤治疗靶点,且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产生耐药性,并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发现抗血管生成治疗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抑制肿瘤转移。抗血管生成治疗和传统细胞毒药物相结合可望在肿瘤治疗上有所突破。
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高凝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转移至关重要。肿瘤细胞自身、宿主炎性细胞和肿瘤相关内皮细胞的促凝活性增加是产生高凝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细胞的促凝活性增加是由于细胞表达促凝物引起,包括肿瘤细胞分泌的癌性促凝物(cancerprocoagulant,CP)及肿瘤细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浸润的巨噬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近年来发现的人纤维介素(hfgl2,fibroleukin),属于纤维蛋白原家族成员,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表达于活化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表面。它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能直接裂解凝血酶原成为凝血酶,被称为“免疫凝血”。用病毒、细菌脂多糖(LPS)等刺激小鼠巨噬细胞表达小鼠纤维介素(mfgl2)后,巨噬细胞表现出明显的促凝活性(PCA)。hfgl2与mfgl2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70%,尤其羧基端225个氨基酸同源性超过90%。
肝癌为典型的多血管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病大国,患者高达3000万,每年因各种肝病死亡的人数达30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毒性肝炎约有10%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而慢性活动性肝炎有50%发展为肝硬变,肝硬变癌变率大约10-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发性肝癌已成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0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以微生物除磷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Flash影片与外部程序的信息传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