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酸洁面膏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23235.0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7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顺;张泽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 | 分类号: | A61K8/97;A61K8/92;A61K8/81;A61K8/73;A61K8/44;A61K8/365;A61Q19/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杜启刚 |
地址: | 51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酸 洁面膏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肤洁面用品,尤其涉及一种以月桂酰谷氨酸钠为主要表面活性物的氨基酸洁面膏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洗面乳(洁面膏)是面部皮肤专用兼有清洁和护肤作用的产品。洗面乳清洁作用就是在皮肤PH值范围内清除皮肤毛孔所积聚的污垢,汗渍及残留的美容化妆油彩,但又不得出去过多的新鲜皮脂。洗面乳(洁面膏)作为洁肤用品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洗面奶,主要具有清洁皮肤的功能而且大多数洗面奶呈弱碱性,少数接近中性,这样在洁肤洁颜后,面部会出现紧绷感,破坏了皮肤的酸碱平衡,令人感到不够舒适,大约1-2小时左右通过皮肤自身调节才能恢复弱酸性。
一般来说,洗面乳是由油相物、水相物、表面活性剂、保湿剂、营养剂等成分构成的液状产品。洗面乳中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分散、发泡、去污、乳化五大作用,是洁面品的主要活性物。
洗面乳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含有洗面皂成分的皂化配方;第二类则是完全不含皂,而以合成表面活性剂为主成分的配方。
皂化配方的洗面乳为碱性、去脂力强。刚洗后的感觉十分的清爽,整个脸上的毛孔像能呼吸一般的自在。
但是,一旦脸上的水分自然蒸发后,肌肤仍会后过于紧绷及干燥的情况。对皮肤的刺激性大,破坏了皮肤自有的皮脂保护膜,过度去除。对也破坏了皮肤自有的pH值微环境系统。
而以合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洗面乳,其品质的良劣性质特色,则与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息息相关。换言之,表面活性剂决定了洗面乳的质量。
表面活性剂是有好坏差别的。其中不乏过强去脂力,偏碱性与对皮肤具刺激性的原料。
相关的研究报道指出: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SLS),聚氧乙烯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eth sulfate,sodium lauryl ether sulfate,Sodium laureth-2 sulfate,Sodium trideceth sulfate,SLES)等等,对皮肤及眼粘膜具有刺激性的事实。因为过强的去脂力,将皮肤自然生成的皮脂膜过度的去除,长期下来将使得皮肤自身的防御能力降低,引起皮肤炎、皮肤老化等现象。
而月桂酰谷氨酸钠属于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乃采天然成分为原料制造而得,成分本身可调为弱酸性,所以对皮肤刺激性很小,亲肤性又特别好。是目前高级洗面乳清洁成分的主流,价格也较为昂贵。长期使用,不需顾虑对皮肤有伤害。
因此,氨基酸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产品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也被各大公司争相采用,各个公司争相推出高端的氨基酸体系洗面乳产品抢占市场。市面上氨基酸体系洗面乳也层出不穷。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相比其他表面活性剂来说价格昂贵;现有的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含量(固含量)≥25%的洗面乳产品,稳定性较差,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一段时间,恢复室温都难以恢复原有状态。可能出现泛粗,出水等缺陷。由于原料价格昂贵和产品稳定性两方面的制约,使得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产品,有实无名,面目全非,市面上很多公司都打着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的旗帜来混淆市场。
皮肤好与坏的原因与皮肤和化妆品的酸碱度(也就是pH值)有密切联系,正常人体皮肤表面p H值约为5.0~7.0;最低可到4.0,最高可到9.6;皮肤的pH值平均约5.8。
由于在人体皮肤表面存留有尿素、尿酸、盐分、乳酸、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酸性物质,所以皮肤表面常显弱酸性。而健康的东方人皮肤的pH值约在4.5至6.5之间。
皮肤只有在正常的pH值范围内,也就是处于弱酸性,才能使皮肤处于吸收营养的最佳状态,此时皮肤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以及弹性、光泽、水分等等,都为最佳状态。可见pH值与安全美容是密不可分的。
当肌肤表面接受到碱性物质的刺激而改变pH值时,酸性的脂肪膜也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肌肤表面的酸碱度调整回原来的指数,这种能力称为肌肤的“碱中和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32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