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基因玉米安全性评价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96076.5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8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郑伟;吴忠华;陈吴建;吕沁风;李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0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基因 玉米 安全性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转基因玉米安全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是否具有基因损害效应,是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经遗传工程修饰的基因片段导入后,引发下游基因转录效应,可能致使其最终产物含有新的成分或改变现有成分的含量;调控基因(启动子,终止子)转移效应的潜在风险,如转基因大豆35S启动子可能会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插入到某一致癌基因上游,活化并导致癌症的发生。当转入多个基因片段进入生物体时,发生非预期效应的概率可能会比较高。以目前的技术研究尚不能完全掌握这些非预期的未知有害因素,转基因食品与现存食品仅仅在化学上的相似性并不足以证明它对人类消费是安全的,而应更深入地对其进行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等相关方面的实验,以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结论。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争议日趋激烈,引起世界公众的关注。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和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玉米所做安全性评价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传统毒理学方法(动物试验)方面,采用代谢物分析、毒代动力学、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繁殖试验和致畸试验等方法,在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全食喂养,观察对动物靶器官造成影响。但整个过程耗时长、费用高,由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过长的检查时间显然不具有实用价值,而且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单一喂食导致营养不良、食物中其他未知内含物、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存在种群间差异等。而传统毒理学方法检测层面仍停留在组织、器官病理性改变层面,并未涉及细胞及基因层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易行、花费低、周期短、评价更为客观的转基因玉米安全性评价方法。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人淋巴细胞、待测转基因玉米的全蛋白、非转基因玉米全蛋白、阳性诱变剂;
(2)、对人淋巴细胞分成各组进行孵育:
对人淋巴细胞与待测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
对人淋巴细胞与非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
对人淋巴细胞与所述阳性诱变剂共同孵育,
对人淋巴细胞与空白剂共同孵育;
(3)、分别检测与待测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与非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与所述阳性诱变剂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与空白剂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损伤程度及遗传损伤程度,根据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损伤程度及遗传损伤程度判别所述待测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同时采用或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检测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损伤程度的方法为CCK-8试验和中性红试验,检测人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程度的方法为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
所述阳性诱变剂选取阿霉素、长春新碱两种;阿霉素用于模拟多通道DNA损伤,诱使细胞出现多种类型DNA损伤;长春新碱用于模拟染色体损伤,诱使细胞出现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损伤。
在步骤(2)对人淋巴细胞与所述阳性诱变剂共同孵育中,对人淋巴细胞分成以下2组进行孵育:
对人淋巴细胞与与阿霉素共同孵育和对人淋巴细胞与与长春新碱共同孵育;
在步骤(3)中,与长春新碱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用于CCK-8试验、中性红摄取试验和微核试验的阳性对照,与阿霉素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作为彗星试验的阳性对照。
待测转基因玉米全蛋白的孵育终浓度为200、100、50、25、12.5μg/ml,并各分别孵育1.5h、6h、24h;非转基因玉米全蛋白的孵育终浓度为200、100、50、25、12.5μg/ml,并各分别1.5h、6h、24h。
在步骤(3)中,采用以下方法判定:
如与所述阳性诱变剂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和与空白剂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的细胞损伤程度及遗传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说明所选取试验方法不能有效检测阳性诱变剂引起的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损伤,则不进行与待测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和与非转基因玉米全蛋白共同孵育的人淋巴细胞细胞损伤程度及遗传损伤程度对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未经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60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