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93074.0 | 申请日: | 201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辉斌;李斌;陈华;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1/04 | 分类号: | C07D401/04;C07D231/16;C07D231/1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周秀梅;何薇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烷基 甲酰胺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高杀虫活性及杀菌活性的化合物。WO2008/134969A1中公开了化合物3-溴-N-(4-氯-2-(2-氰基丙基-2-基甲酰氨基)-6-甲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酰胺(化合物编号1.14)具有高的杀虫活性,同时具有杀菌活性,该化合物结构如下:
WO2008/134969A1同时公开了以邻硝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与氰烷基胺缩合制得N-(氰烷基)邻硝基苯甲酰胺,硝基经还原制得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中间体,三步总收率为47%-60%。
WO2008/134969A1还公开了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与吡唑酰氯化物缩合制得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收率为38%-68%。
一直以来,技术人员致力于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更为先进合理、更加环保的制备方法,以期获得质量更优、价格更低的高效、安全的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更加环保地制备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高杀虫活性及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发明人对其传统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发明人在研究新的制备方法过程中,发现以2-亚硫酰氨基苯甲酰氯为原料经缩合可高收率地制得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中间体,简化了反应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中间体与吡唑酰卤化物,在无缚酸剂存在下高收率地制得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由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新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反应式如下:
反应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1)2-亚硫酰氨基苯甲酰氯类化合物(V)与氰烷基胺(IV)缩合制得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III);
2)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III)与吡唑酰卤化物(II)反应、无缚酸剂存在,制得N-(氰烷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I)。
式中:
R1选自H、卤素或甲基;R2选自H或卤素;R3选自H或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R4选自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或者R3和R4同所连接的碳一起形成C3-C6环烷基;R5选自卤素、C1-C6烷基、C1-C6卤烷基或C1-C6卤烷氧基;R6选自卤素;R7选自H、卤素、C1-C3烷基、C1-C3卤烷基;X选自CH、CF、CCl或N;Y选自Cl或Br。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为:
步骤1):通式(V)所示的2-亚硫酰氨基苯甲酰氯类化合物与氰烷基胺(IV)加料摩尔比为1∶1-4,于适宜的溶剂中、-10℃至回流温度反应0.5-48小时,制得通式(III)所示的N-(氰烷基)邻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所述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二氯乙烷、氯仿、四氯化碳、DMF、THF、苯、甲苯、己烷、二氧六环或二甲基亚砜;反应加入适宜的碱选自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吡啶、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醇钠、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叔丁醇钠或叔丁醇钾。溶剂的加入量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溶剂的用量以摩尔计为通式(V)所示的2-亚硫酰氨基苯甲酰氯类化合物的5-500倍。
加入适宜的碱类物质对反应有利。适宜的碱选自有机碱如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或吡啶等,或无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醇钠、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叔丁醇钠或叔丁醇钾等。碱的加入量以摩尔计为通式(V)所示的2-亚硫酰氨基苯甲酰氯类化合物的0-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930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车变压器线圈组装工装装置
- 下一篇:变压器夹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