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落水防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89649.1 | 申请日: | 201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2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天龙 |
主分类号: | B60R19/20 | 分类号: | B60R19/20;B60R21/01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221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碰撞 缓冲 落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落水防沉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主要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现有的主动安全包含了防抱死制动系统、防撞预警系统、制动力分配系统、电子稳定装置等等,这样的汽车就有着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但在事故已发生的情况下要保证汽车及车内人员的安全就需要被动安全,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以安全气囊为例,现在的汽车都只安装了正面和侧帘安全气囊,当汽车后部遭到撞击时并不能给后排的乘客提供有效保护的手段;当汽车不慎落入水中,由于车体是不密封的,水会通过各种缝隙进入车内,导致汽车在较短的时间内沉没,如果乘客处于昏迷状态或者车门、车窗、天窗打不开,就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时有效的被动安全装置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别于2003-04-03和2006-07-12公开了“汽车翻撞、落水安全装置”与“一种汽车”两篇专利,其内容都涉及了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前者采用气压钢瓶、气袋及传感器构成被动保护系统,发生碰撞事故时,气压钢瓶向车身多个部位的气袋充气,减缓冲撞力度,发生落水事故时,气袋充气延缓或是防止汽车下沉;后者同样是采用气囊结构,不同的是气囊设置在了车门上。但两篇专利的技术方案还是存在如下缺点:充气装置、气囊等结构的设置占用了过多的车内空间,影响了汽车的整体结构;充气装置为一次性投入,不能反复使用,安装成本、使用成本控制不到位。为此,如何使被动安全装置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汽车空间,减小对车重量和结构影响,使之能发挥更好的保护功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汽车安全装置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的汽车落水安全系统,在具备被动安全装置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汽车空余空间,对车体结构影响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落水防沉结构,包括车体、设于车体尾部的后备箱及后备箱盖,其特征在于:后备箱在后备箱盖盖合状态下形成密封腔体,车体内设有气泵及与气泵电路连接的电路总成,气泵的充气管连通后备箱,所述电路总成上连接有为气泵提供动力的电源机构以及控制电路总成通断的开关机构。气泵向后备箱充气时,密封腔体形成压力缓冲仓,当发送追尾事故时,起到缓冲作用;而当汽车落水时,密封状态的后备箱当做气囊使用,起到延缓或阻止汽车下沉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机构包括汽车自带的电瓶、与电瓶串联连接的短路保护器。当汽车电瓶因入水被短路时,瞬间电流过大,电感线圈触发短路保护器自动跳闸,从而保护汽车其他的用电设备不被短路。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机构还包括与电瓶并联连接的备用电源。短路保护器自动跳闸后,备用电源保证了气泵的正常工作。
作为优选的,车体内靠近后备箱的座椅背面设有第一气囊组件,第一气囊组件包括气囊I、气体发生器I以及用于触发气体发生器I工作的控制器I,控制器I连接在车体的电路总成上。对于后备箱密封不完全或是密封不方便的汽车,在落水时可利用气囊I的浮力来阻止或延缓车辆下沉。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机构包括手动开关I与落水感应开关,手动开关I串接在电源机构与气泵电路之间用于控制气泵工作;落水感应开关串接在电源机构与控制器I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机构还包括手动开关II,手动开关II与落水感应开关并联连接后串接在电源机构与控制器I之间。汽车落水后,在落水感应开关失效的情况下,乘客可通过手动开关II使控制器I与电源机构导通,气体发生器I点燃火药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I打开。
作为优选的,后备箱尾部设有与控制器I并联连接的碰撞感应装置,碰撞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汽车碰撞强度并向控制器I发送碰撞信号,控制器I根据碰撞信号判断是否触发气体发生器I。对于后备箱密封不完全或是密封不方便的汽车,在受到撞击的瞬间,能利用气囊I来减缓撞击力度,以保护车内人员,特别是后排的乘客。
进一步的,气囊I的进气口连接在气泵的充气管上。当落水感应开关、手动开关II、碰撞感应装置都失效的情况下,可通过手动开关I打开气泵,向气囊I充气。
作为优选的,后备箱盖与车体后窗的夹缝内设有第二气囊组件,第二气囊组件包括气囊II、气体发生器II以及用于触发气体发生器II工作的控制器II;所述控制器II与控制器I并联连接,控制器II通过手动开关II或落水感应开关与电源机构导通。当后备箱的浮力较小时,气囊II打开可以增大浮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天龙,未经陈天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896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