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细胞介素3衍生片段的融合蛋白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4598.2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卢圣栋;肖卫纯;王湛;卢丽;陈伟京;李涛;王欣;路金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62;C12N15/63;C12N5/10;C12N1/15;C12N1/19;C12N1/21;C12P21/02;A61K48/00;A61K47/48;A61P35/02;A61K4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1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细胞 衍生 片段 融合 蛋白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细胞介素3衍生片段的融合蛋白及其用途。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突变改型的白细胞介素3衍生片段的融合蛋白,其选自:(1)IL2mIL3m2SON3,(2)IL2mIL3m3SON3或(3)IL2mIL3m1SON3,其中IL2m是IL2的突变改型的衍生片段,IL3m2是IL3的突变改型的衍生片段2,IL3m3是IL3的突变改型的衍生片段3,IL3m1是IL3的突变改型的衍生片段1,SON3是DNA结合蛋白SON的衍生片段且富含碱性氨基酸。特别地,本发明还涉及上述融合蛋白的用途、编码核苷酸序列、包含所述编码核苷酸序列的表达重组体、包含所述重组体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生产所述融合蛋白的方法、所述融合蛋白的复合物及所述复合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攻克癌症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化疗与放疗有两个重大缺陷:一个是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第二个是治疗后容易复发。为了克服这两个缺陷,首先需要靶向杀灭肿瘤细胞。肿瘤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药物的杀伤作用或治疗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伤害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具有高特异性、高效性以及低毒副作用的特点。
靶向治疗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结合,本发明根据一般白血病细胞的表面富集的受体设计特异性结合的配体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IL2R在一般白血病细胞表面高表达并富集,在正常的血液细胞表面低表达,甚至不表达。因此,IL2R的配体IL2可以成为特异性结合白血病细胞的“靶向头”。
其次需要靶向杀灭肿瘤干细胞。肿瘤生长是肿瘤组织中极少见的肿瘤干细胞增殖的结果。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自我分化能力,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般的化疗与放疗不敏感,是肿瘤复发的“源泉”。如要减少肿瘤复发,相对彻底地治愈恶性肿瘤,则必须清除肿瘤干细胞。目前,肿瘤干细胞已经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得到了验证。如白血病、乳腺癌、脑癌、前列腺肿瘤、室管膜瘤、皮肤癌等;以肿瘤干细胞为靶标治疗肿瘤是治愈肿瘤的新希望。
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肿瘤干细胞又称之为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并且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白血病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方面不同于较成熟的白血病幼稚细胞,它对常规的化疗无反应。这可能是白血病多药耐药、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特异地针对白血病干细胞的治疗策略,将为AML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包含有区别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CD123(IL-3Rα)。以IL-3Ra为靶点为选择性清除白血病干细胞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IL3R的配体IL3可以成为特异性结合白血病干细胞的“靶向头”。
通过靶向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将药物的毒性作用限制于这两种细胞,可以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绿脓杆菌毒素PE作为人体异源的毒素蛋白质不应直接应用于导入人体血循环。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细胞杀伤作用不具备肿瘤细胞特异性,对人体可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同时其作为人体异源蛋白还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不仅可导致抗体的迅速生成使之被中和失活,并可引起人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休克与死亡。因此需要把毒素导入血循环的方式由毒素蛋白质改为相应的毒素的编码基因,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毒素蛋白质导入人体血循环时所造成的严重的毒副作用问题与免疫原性问题。
因此,存在对特异性靶向白血病细胞核白血病干细胞并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的药物需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特异性靶向杀伤和/或清除白血病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45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