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电阻器的制造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70233.8 申请日: 2010-04-27
公开(公告)号: CN102129900A 公开(公告)日: 2011-07-20
发明(设计)人: 叶德强;匡训沖;刘铭棋;喻中一;赵治平;亚历山大·卡尼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1C17/075 分类号: H01C17/075;H01L21/02
代理公司: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11306 代理人: 陆鑫;高雪琴
地址: 中国台***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薄膜 电阻器 制造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电路中薄膜电阻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设计工程师包括对集成电路(IC)中薄膜电阻器(TFR)的设计。在设计阶段控制的参数包括薄膜电阻器(TFR)的片电阻与电阻温度系数(TCR)。电阻温度系数(TCR)为每单位温度变化,片电阻变化的情形。

由于后沉积层的工艺温度会影响前沉积层的片电阻(sheet resistance)与电阻温度系数(TCR),因此,控制集成电路(IC)不同层上薄膜电阻器(TFR)的片电阻与电阻温度系数(TCR)是复杂的。

改善的薄膜电阻器整合方法是令人期待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薄膜电阻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一掺杂区于一半导体基板中;形成一介电层于该基板上;形成一薄膜电阻器于该介电层上;形成一接触孔于该介电层中,使得该接触孔露出该掺杂区;形成一导电垫层于该接触孔的侧壁;以及同时对该薄膜电阻器与该导电垫层实施一快速热回火。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薄膜电阻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一掺杂区于一半导体基板中;形成一介电层于该基板上;形成一薄膜电阻器于该介电层上;形成一接触孔于该介电层中,其中该接触孔露出一部分的该掺杂区;以及于形成该接触孔之后,对该薄膜电阻器实施一快速热回火。

本发明可减少工艺时间,且经调整后的薄膜电阻器(TFR)特性不会因后续第二次的回火步骤而受影响。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图1I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包括至少一薄膜电阻器(TFR)的集成电路(IC)的形成方法。

图2A~图2B揭示三个步骤,其可取代部分图1A~图1I所示的方法。

图3A~图3C揭示形成薄膜电阻器(TFR)的步骤,其可取代图1A~图1I或图2A~图2B的方法。

图4A~图4C揭示另一形成薄膜电阻器(TFR)的步骤,其可取代图1A~图1I或图2A~图2B的方法。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集成电路;

110、210、310、410~(半导体)基板;

112、212~掺杂区;

120、220、185、285、320、420~第一层(层间介电层)(内连线层);

130、180、230、280、470a、470b~氧化层;

140、240~电阻器材料层(电阻膜层)(电阻层)(铬化硅层);

140b~薄膜电阻器主体;

142、242~电阻器(薄膜电阻器);

150~覆盖层;

150a、150b、160a、160b、250a、250b、260a、260b~接触端;

160、330a、330b、430a、430b~导电层(钨层);

170~第一光致抗蚀剂层;

171a、171b~电阻掩模;

190、290~导电垫层;

191、291~快速热回火步骤;

192、292、196a、196b、196c~接触孔;

193、293~导电插栓(钨插栓);

194、294a、294b~导电接触端;

195~金属间介电层;

198a、198b、198c~接触端;

340a、340b、440a、440b~铜铝层;

350a、350b、450a、450b~(氮化钛、氮化钽、钨化钛或钨化钽)导电层;

360、480~坦覆层(电阻器材料);

360a、360b、460a、460b~(图案化)光致抗蚀剂掩模;

361、481~金属电阻器;

361b、481b~金属电阻器底部;

370~第二掩模(光致抗蚀剂材料平坦层)(光致抗蚀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图1I显示一整合方法的一第一实施例,包括于一集成电路(IC)100中制作一薄膜电阻器142。图1A~图1I的实施例包括使用一单一热处理(回火步骤),以调整一薄膜电阻器(TFR)的参数(电阻温度系数(TCR)与片电阻)以及对一接触垫(阻障)层进行回火。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02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