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下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42427.7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3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发明(设计)人: | 石龟胜义;椙村勇一;元木正纪;藤井由香里;行森光州;西村佳和;桐田宏平;江岛胜美;川崎敬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张惠萍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下部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身下部结构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和下端结合于该下边梁并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在下边梁内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剖面大致呈“コ”状的下边梁加强件。
背景技术
自以往,作为车身下部结构,有将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的下端结合于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的结构。该以往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若车辆发生碰撞而有侧面碰撞负荷施加于上述中柱时,由于该中柱的下部结合于下边梁,因此,指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冲击负荷被传递给下边梁上的中柱结合部,该下边梁的中柱结合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于是,该下边梁会发生曲折的情形。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已知有美国专利申请2006/0158008A1号中所公开的车身下部结构。即,如图25所示,该结构中,设有包括下边梁内件201、下边梁加强件202、下边梁外件203的闭合剖面结构的下边梁204,该下边梁204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另一方面,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205的中柱内件206下部结合于下边梁内件201与下边梁加强件202结合的接合部间,中柱205的中柱加强件207下部结合于下边梁加强件202,并且中柱205的中柱外件208与下边梁外件203结合或一体形成。
另外,上述下边梁加强件202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剖面大致“コ”状,在该下边梁加强件202的下侧角部202a上设有加强部件209,以抑制在车辆侧面碰撞时下边梁204向车室侧的变形。
根据该图25所示的以往结构,可抑制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下边梁204向车室侧的变形,但另一方面,若中柱205因侧面碰撞而承受负荷,则会有一个使该中柱的上部向车室内倾倒的力作用,该力作为一个转动力矩作用于下边梁204,因此如图25中的虚线所示,会产生以下问题:中柱205、特别是其上部大幅度倾倒,该中柱205侵入车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中柱上部向车室内侵入的侵入量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下边梁和下端与该下边梁结合的中柱,其中,上述下边梁内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剖面大致呈“コ”状的下边梁加强件,上述下边梁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方角部上设有抑制该下方角部变形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在包含上述下边梁的中柱结合部的范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下边梁加强件上的与上述中柱结合部对应的上方位置上设有促进该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部变形的变形促进部。
上述变形促进部可由多个缝隙部或开口部等脆弱部形成,也可由作为压曲起点的折曲部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下边梁加强件的下方角部上设置有加强部件,因此可避免上述下边梁因经由中柱输入的侧面碰撞负荷而曲折,通过使该下边梁挠曲变形,可抑制下边梁侵入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由于在下边梁加强件上的与中柱结合部对应的上方位置设有变形促进部,因此可使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部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负荷。
此外,通过上述下边梁的挠曲变形,可确保中柱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量,从而可抑制中柱上部向车室侧的侵入量。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促进部设于上述下边梁加强件的上述中柱结合部的范围内,上述加强部件设置在比该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长的范围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下边梁加强件的中柱结合部的范围内设有上述变形促进部,因此,可确保该中柱结合部的冲击吸收,另外,由于加强部件设置在比上述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长的范围上,因此,可确保该下边梁的切实的挠曲变形,抑制下边梁的侵入。
即,可兼顾中柱结合部的冲击吸收与下边梁的侵入抑制。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促进部由脆弱部形成,该脆弱部设于上述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面部。
上述脆弱部可由多个缝隙部形成,或可由至少一个开口部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可通过上述脆弱部促进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部、特别是上方角部的变形。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促进部由折曲部形成,该折曲部设于上述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面部,成为该上面部的压曲起点。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述折曲部在施加有侧面碰撞负荷时作为使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面部被压曲的起点,因此,可促进该下边梁加强件的上部、特别是其上方角部的变形,吸收冲击负荷。
上述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加强部件前后的两位置设有在上述下边梁加强件的剖面内形成节部的角板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24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级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 下一篇:防止电池充电时温度过高的方法及电路及一种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