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38231.0 | 申请日: | 201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7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傅义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417;H01L29/06;H01L29/10;H01L27/088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15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点接触 ldmos 结构 晶体管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适用于微波功率晶体管生产的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属于半导体微电子设计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晶体管(LDMOS)单元通常是矩形长条结构,此晶体管单元按照一定周期沿矩形长边向分布构成器件芯片。为了提高器件芯片的微波性能,通常需减小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等电参数。器件设计制造中主要采取措施包括:采用浓硼掺杂(P+)衬底;淡硼掺杂外延层(P-);浓硼掺杂(P+)背面源;亚微米尺寸的短沟道;全耗尽漂移区等;为了提高器件芯片的功率性能,需要增加栅宽、提高漏源击穿电压和减小源、漏和沟道串连电阻。栅宽和耐压的提高势必增加漏源电容面积,对器件增益和带宽不利。器件芯片微波功率性能优值可以用栅宽与漏源PN结面积比来表征。由于击穿电压限制,沟道至漏接触窗口之间的漂移区宽度无法缩小,因此在矩形长条晶体管单元中漂移区和漏接触区与衬底之间的漏源PN结电容难以进一步减小。因此大功率器件芯片的面积往往比较大,漏源PN结电容也比较大,限制器件宽带微波大功率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其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采用点接触晶体管单元,可大幅减小晶体管单元热阻和漏源PN结电容,提高微波功率增益和输出功率。有效减小晶体管单元漏源PN结电容的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征是晶体管单元漏电极接触区是圆形或正多边形N+掺杂漏区,N+掺杂漏区外围是环绕N-掺杂漂移区;环绕N-掺杂漂移区外围是P型掺杂沟道区,P型掺杂沟道区上方是N+掺杂多晶硅栅区;在P型掺杂沟道区与N+掺杂多晶硅栅区之间隔着二氧化硅绝缘层;在P型掺杂沟道区区外围环绕着N+掺杂源区;在N+掺杂源区外围是P+掺杂源区,P+掺杂源区掺杂深度超过外延层厚度,P+掺杂源区与P+衬底相连;P+掺杂源区与N+掺杂源区表面通过金属硅化物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栅宽与漏源PN结面积比现有LDMOS晶体管单元提高一倍;圆形或正多边形环状漂移区面积较小,易于耗尽,可以提高漂移区掺杂浓度;沟道掺杂无边缘尖角,有利于提高沟道击穿电压;同时点接触晶体管单元分布所构成的器件芯片,能够有效分散热源,减小热阻,满足器件宽带、高增益和大功率应用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分布芯片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分布芯片金属电极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LDMOS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1是P+掺杂源区,掺杂深度超过外延层厚度,与P+衬底相连;2是N+掺杂源区;3是P型掺杂沟道区;4是N-掺杂漂移区;5是N+掺杂漏 区;6是位于3区之上的多晶硅栅区;7是源金属电极S;8是栅金属电极G;9是漏金属电极D;10是栅氧化层;11是芯片表面绝缘层;12是P-外延层;13是P+衬底;14是源接触窗口;15是栅接触窗口;16是漏接触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1,其结构是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其结构是N+掺杂漏区5为圆形或正多边形,构成漏接触区;N+掺杂漏区5外围是环绕N-掺杂漂移区4;环绕N-掺杂漂移区4外围是环绕P型掺杂沟道区3,P型掺杂沟道区3上方是N+掺杂多晶硅栅6;在P型掺杂沟道区3与N+掺杂多晶硅栅6之间隔着二氧化硅绝缘层;在P型掺杂沟道区3外围环绕着N+掺杂源区2;在N+掺杂源区2外围是P+掺杂源区1,P+掺杂源区1掺杂深度超过外延层厚度,P+掺杂源区1与P+衬底相连;P+掺杂源区1与N+掺杂源区2表面通过金属硅化物相连。以上各区共同构成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
对照附图2,是点接触LDMOS结构晶体管单元按照一定周期T1(距离大于N+掺杂源区2外边界直径)沿Y方向复制某个数量N1,这N1个晶体管单元构成一组,再按照一定周期T2(距离大于N+掺杂源区2外边界直径)沿X方向复制某组数N2,由这N1×N2个单元构成的器件芯片局部图。该芯片表面覆盖着一层绝缘层,在对应P+掺杂源区1、N+掺杂多晶硅栅区6和N+掺杂漏区5分别开有金属接触窗口。
对照附图3,其结构是源金属电极S是通过源接触窗口14与P+掺杂源区1相连接而成;栅金属电极G是通过栅接触窗口15与N+掺杂多晶硅栅6相连接而成;漏金属电极D是通过漏接触窗口16与N+掺杂漏区5相连而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8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