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米一级陈化粮淀粉餐具及其制作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7734.6 | 申请日: | 201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0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戴澄本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澄本 |
主分类号: | C08L3/02 | 分类号: | C08L3/02;B29C47/92;A47G19/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米 一级 陈化粮 淀粉 餐具 及其 制作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餐具,特别是一种全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的生物大米淀粉餐具及其制作工艺。
二、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次性餐具大都是利用发泡塑料制成,由于它们不能自然降解,形成“白色污染”成为当今一大公害。市场上也曾推出可降解的纸质、纸浆模塑餐具。但因取材于竹木森林原料和成本高于泡塑餐具,不仅不利国家的森林保护和价格竞争力,所以未能广泛推广。有的地方虽然推行用树枝、草根、稻草做原材料生产餐具,但褂膜和复合工艺不仅增加了制作难度和成本,而达不到环保降解的目的,故不能大量生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然降解周期短,制作工艺简便,不仅100%在72小时内可以自然降解,而且真正回收后可作猪、鸭、鸡等动物饲料或农用肥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全自然降解生物大米(陈化粮)淀粉餐具,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生物大米淀粉加食用木薯粉混合后,经60-80℃温度改性溶解,制造成粒后再在160-180℃的高温下制成片材及热压制成型餐具,只要更换模具便可生产各种尺寸形状的快餐盒、超市托盘、豆腐盒、碗、碗盖、冰淇淋杯、罐头盒、果脯盒、酱菜盒、糖果盒、糕点盒、水果包装盒、蛋托等目用品包装盒包装产品。
四、大米(陈粮)淀粉餐具制作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1、大米(陈粮)经筛分去杂除尘,粉碎成50-80目米粉。
2、将含量为55-60重量份的大米粉和含量为35-40重量份的食用生物木薯粉加入混合机组均匀混合,即60-80℃改性溶解,脱挥、造粒。
3、将混合料制成的粒子再转入双螺杆挤出机组,在160-180℃恒温下挤压所需宽度为100-300mm和厚度为1.5-3mm的片材。
4、紧接着将片材输入成型机组(选用相应所需模具)在50-60℃的温度下,自动热压成型,剪切裁边,冷却定型。
5、成品经检测和紫外线消毒机消毒后,包装入库。
五、发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
1、属能全自动降解的食用淀粉餐具,它以可食用的大米陈粮为原料,经消毒后的生物粉餐具对包装食品没有任何污染。
2、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用完后的餐具可集中放入剩余的饭菜桶内,一起用作饲料,不必另行加工处理,不存在生物资源的废弃和浪费。
3、生物大米(陈粮)淀粉餐具,形状稳定挺拔,不透水,在-20-150℃微波炉或冰箱中使用,不变形、不开裂。
4、生物大米淀粉餐具,可会自然降解,在完全暴露的环境中,一个月降解,水中2天降解,在密封包装的条件下,6个月不降解,便于保存。
5、材料成本低,容易采购。经我们反复试测、使用,效果很好。一只235×180-190×35mm分体四格餐盒(32克),产 品出厂价只要0.18元(其中材料成本0.092元/只,其它成本0.048元/只,上交税金0.01元/只,税后利润0.03元/只)。销售单价可根据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市场而定。
六、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1、将大米陈粮70公斤,经筛分去杂除尘,在600×600mm粉碎机内粉碎成50-80目的生物粉。
2、将大米淀粉粘合剂16公斤,食用降解剂2公斤,食用材料木薯粉8公斤,都加入混合机组搅拌均匀,经60-80℃改性溶解,脱挥,再经TSK-65/44平行同向双螺杆挤出造粒机内制粒。
3、将粒料经片材挤出机在160-180℃恒温下挤压成宽100-300mm,厚1.5-3mm的片材。
4、接着片材在50-60℃自动热压成型,(相应加工所需要的尺寸、形状餐具模具中),自动热压成型,并经紫外线消毒机消毒及顺剪切机裁边剪切,冷却定型,最后经质量检测员按(GB18006.1-1999)和(GB18006.2-1999)国家标准检测,合格后包装入库。
附图说明:以上是一幅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澄本,未经戴澄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7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