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式智能交通灯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1624.0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池毅韬;李超;陈帆;熊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95 | 分类号: | G08G1/095;G08G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李新华 |
地址: | 10019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智能 交通灯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新式的自适应式智能交通灯,用于城镇街道中人行横道处的车辆和行 人运动的控制。即平时人行横道处的红绿灯变换的智能化。
背景技术
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组成成分。它在确保交通安全,规范车辆行为方面都起 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国大型城市(例如北京)中架设有高速环路,免去了一部分红 绿灯。但在普通街道以及十字路口中,红绿灯仍是规范各种车辆行为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 更有力的制止各种交通违规行为,在十字路口以及街道的某些重要地段往往有配合监管的各 类摄像头,主要用于捕捉违规车辆行为,记录车牌照信息等等。可以说,在监视车辆行为以 及车牌照识别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先前专利200710303846.2给出一种智能红绿灯控制系统,使用全景摄像机获得各方 向道路状况的视频图像,根据道路车辆排队距离进行计算车流情况,并实时更新红绿灯控制 参数。这是运用于十字路口处的车辆检测,只是考虑了车辆因素,并没有把人的因素考虑进 来,因此并不适合于非十字或者丁字路口处的人流及车流控制。
先前专利200610022581.4给出一种新型的智能型红绿灯控制系统。它在道路上设置 摄像机,并将摄像机与识别器相连,识别器与后台数据库相连接。当汽车驶过时,进行视频 采样,并解析出对应的车辆信息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其重点在于车辆的信息提取和识别上。 其中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同样不适合非十字或丁字路口的人流及车流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目前智能交通只是针对车辆检测的现状,提出的一种新式的用于城 镇街道中人行横道处的车辆和行人运动控制的智能交通灯。
本发明的思想是,将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的车辆以及行人识别技术,对前段获取的车 辆以及行人区域的采样图像进行处理而获得的车辆及行人密度信息,做为判断交通灯切换时 刻的依据,从而实现对行人以及车流控制的智能化。本发明的智能交通灯中包括图像采样模 块、图像处理及理解模块、仲裁模块以及警示灯显示模块。
图像采样模块:用于对车行道的车流情况以及行人区域的行人情况进行采集。这里的 采集是指分别对车辆区域和行人等待区域进行采集。每到一定时间间隔采集一次图像,并传 给图像处理及理解模块。
图像处理及理解模块:对于前端传来的车辆区域图像采样以及行人等候区域图像采样。 对于车辆,采用背景剪除的技术,去噪以后再提取其图像的轮廓信息及区域信息,进一步提 取车辆的位置信息,最终获得采样区域内的车辆数量;对于行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区域 内的人脸进行识别,另外使用背景剪除法,根据前景像素中的轮廓信息,确定前景像素中人 的上半身的特征,结合这两个因素确定等候区域中行人的数量。
仲裁模块:这部分根据图像处理及理解模块传过来的车辆以及行人的数量数据,并结 合当前的通行的状态(即是车辆通行还是行人通行),进行下一步车灯色变换时刻的判断及 决策。
警示灯显示模块:这一部分主要是车辆以及行人侧的车灯颜色显示。通过仲裁模块传 过来的控制信号决定当前车辆侧以及行人侧的警示灯显示状态。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特别适用于城镇道路中,对于垂直方向的车流和人流的控制,即 人行横道处的车流及人流控制。相对于以往的交通灯控制系统,不仅对车辆区域进行了检测, 而且对行人区域进行了检测,进行两方面的密度的综合考虑。结合了当前流行的人脸检测技 术对行人数量进行检测,并结合了行人的上半身信息,使得对行人的检测更为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系统流程图。
图2为系统俯视图。
图3为车辆图像处理及理解图。
图4为行人图像处理及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智能交通灯方案由四个模块部分组成:图像采样模块、图像处理及理解 模块、仲裁模块以及警示灯显示模块。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嵌入式中心处理系统,处理所有的 逻辑判断、图像计算以及显示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16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