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冷器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9397.5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6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赵瑞坡;翟洪军;金吉刚;杨安志;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冷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冷却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用的油冷器。
背景技术
油冷器是安装在汽车发动机舱及附近的一种用于冷却自动变速器油的冷却装置,目前油冷器的进油口、出油口一般分布在油冷器的两侧,油冷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变速器的出油口和进油口通过油管连接,这样布置油管时,连接油口的油管走向跨度大,由于油管一般是软管,不容易固定,在汽车运行时出现晃荡,致使油管在接口处松懈或油管脱节。
中国专利局于2008年10月22日公告了公告号为CN201138145Y的专利,名称为:水冷式油冷器。该水冷式油冷器包括上、下壳体构成的壳体总成、固定在壳体总成内的散热芯体,芯体由导管和上筋片、下筋片、以及若干散热单元构成;散热单元由夹持有波纹板的两中间筋片构成,各散热单元的油腔通过翻边孔相互连通,顶层的油腔通过上筋片上的孔与出油口连通、底层的油腔通过下筋片上的孔与进油口连通。该水冷式油冷器冷却效率高,但其进、出油口布置在上下两端,在布置油管时,油管的跨度仍然较大,不容易固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油冷器的进、出油口由于分布距离较远,致使在布置油管时油管跨度较大、不容易固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油管布置跨度小、固定方便的油冷器总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冷器总成,包括油冷器本体、进油管、若干个带有与进油管相配合的卡槽的固定支架、油管套口,进油管一端与油冷器本体的进油口套接,进油管的另一端与油管套口套接,进油管穿过固定在油冷器上端的固定支架的卡槽固定在油冷器上端,冷油器本体的出油口套接一个油管套口,两个油管套口位于油冷器的同侧。油冷器总成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位于油冷器本体的同侧,这样从变速器引出油管时,油管跨度较小,固定稳定,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避免出现较大范围的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油管为金属软管或由几段金属管套接而成,进油管的进油口与冷油器的出油口位于冷油器的同侧,进油管在弯曲时呈弧形过渡,避免冷却油堵塞。
所述的固定支架包括一个矩形块和一个带有卡槽的梯形块,梯形块下端较上端宽,且梯形块的下端与矩形块的一端连接,连接处呈弧形过渡,卡槽位于梯形块的上端的中部,卡槽呈半圆形,固定支架的矩形块焊接在冷油器本体的上端面。进油管放置在固定支架的卡槽内,进油管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冷油器上。
所述的固定支架由矩形块和带有卡槽的梯形块焊接而成或一体成型。制作简单。
所述的油管套口包括两个圆柱管和一个圆环,圆环两侧的端口分别与两个圆柱管一端的端口连接,油管套口一体成型。制作简单,便于套接不同口径的油管。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油冷器本体的进、出油口与自动变速器进、出油口的距离大大缩短,减少油管布置长度,油管固定方式简单,减少油管脱套的几率,同时简化设计固定油管的方式,相应的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管套口的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冷器本体的一种示意图;
图中:1、油冷器本体,2、进油管,3、固定支架,4、油管套口,5、出油口,6、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种油冷器总成(参见附图1),包括油冷器本体1、进油管2、固定支架3、油管套口4。
油冷器本体1的进油口6布置在油冷器本体1的左上端,油冷器本体1的出油口5布置在油冷器本体1的右下端(参见附图4),固定支架3包括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支撑端(参见附图3),固定端为一个矩形片,固定端焊接在油冷器本体1上,支撑端为上端开有半圆形槽的梯形片,梯形片上底边小于下底边,半圆形槽位于梯形片上端中部,支撑端与固定端垂直,油冷器本体1的上端面的两侧分别焊接一个固定支架3,进油管2为金属软管,金属软管的一端套接到油冷器本体1的进油口6上,金属软管弯曲并穿过固定支架3的半圆形槽固定在油冷器本体1的上方,在进油管2的进油端和油冷器本体1的出油端分别套入油管套口4(参见图2),两个油管套口4位于油冷器本体1的同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93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