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座椅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3119.1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5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薛清;陈国雨;苏秀娟;邓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2 | 分类号: | B60N2/52;B60N2/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减震器与升降器合二为一的车辆座椅减震器。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颠簸,为了保证乘座者或驾驶员更好的乘坐或驾驶,需要在车辆座椅上装设减震装置;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需要座椅的高度可以调节。在现有技术中,座椅的减震无法实现对座椅高度的调节。现有最主要的座椅减震器有以下两种:
一.机械减震结构
见图1与图2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该结构安装两个大弹簧,通过弹簧拉伸形成一个相对与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与座椅面上的承载力平衡。可以通过刻度手轮调节弹簧的预拉伸长度,形成不同的支撑力,满足不同重量人员的乘座需求。当乘座人员根据自己的体重将刻度手轮调到相应的位置后,因路况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加大或减小时,座椅高度降低或增高,减震器上的大弹簧伸长或减短,加大或减小对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起到减震的作用。该结构的缺点是减震行程范围确定后,减震器在最高跟最底位置时,弹簧长度的变化量是固定的,即对座椅面形成支撑力的变化量是一定的,因而减震的范围是有限的;且相对与不同重量的乘座人员,相同的路况变化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变化是不一样的,导致座椅的振幅也不一样,因而减震效果也不一样,另外这种结构无法调节座椅的高度,需要另外配置一套升降机构;而且弹簧的特性是线性的,能量的吸收率为50%,减震效果比较差。
二、气囊减震结构
见图3与图4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气泵对气囊充气或放气,实现气囊内压力对座椅面形成向上的支撑力,达到与座椅面上的承载力平衡。乘座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重及喜好,按住气泵的进气、放气开关,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当乘座人员根据自身的体重及喜好,将气囊内部的压力调节好后,在行驶过程中,因路况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乘座人员对座椅上表面的压力加大或减小时,座椅高度降低或增高,气囊压缩或扩张,加大或减小对座椅面向上的支撑力,起到减震的作用。该结构的缺点是减震行程范围确定后,在整个减震行程范围内,气囊压缩或扩张形成的压力变化比较小,而且气囊是软特性弹簧,这样能量吸收率大大超过50%,无法满足承载力变化大的要求,即承载力变化大路况比较恶劣时,减震效果比较;气泵工作时形成的噪音比较大;该种结构无法调节座椅的高度,需要另外配置一套升降机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不仅可以根据不同体重的使用者自动达到平衡状态,而且可以气动调节座椅高度的减震器与升降器的结合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车辆座椅减震器,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连杆,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X形,枢接于其交点,连杆与上下支架各有一端枢接,它还包括一个气囊,一个与气囊和车上气源相接的带有进排气开关的控制阀,气囊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转动板和升降杆,控制阀固定板、控制板和转动板枢接于固定在下支架一端的同一旋转轴上,转动板的另一端与升降杆相连,控制阀固定板上设开有弧形槽,弧形槽内设有沿弧形槽滑动的拨杆,拨杆的另一端与上支架相连,控制阀的进排气开关与控制板在控制阀固定板旋转范围内做相对挤压和分离运动,升降杆与X形连杆相接。
所述控制板为扇形排列的两板。
在上下支架之间设有消除余震的阻尼杆。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通过上支架上的拨杆带动控制阀固定板及机械阀运动,机械阀的进排气开关受控制板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气囊中气量的作用,使座椅达到自动平衡;通过旋转升降螺杆控制转动板控制板的位置,实现座椅高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自动达到平衡,可以气动调节座椅高度,适用不同人群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4现有技术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最低状态左视图
图7是图5最高状态左视图
图8是图5的仰视图
图9是图8最低状态俯视图
图10是图8最高状态俯视图
具体实施案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31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