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44115.2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8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沈林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三友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3/10 | 分类号: | F27B3/10;F27B3/26;F27B3/24;B01D45/02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64100 | 代理人: | 徐淑芬 |
地址: | 753400 宁夏回***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型多管多列 沉降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闭矿热炉炉气净化除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处于炉气净化除尘前设备——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
背景技术
密闭矿热炉烟气内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直以来,密闭矿热炉炉气的净化除尘处理都是采用将高温炉气经空气冷却旋风除尘器后冷却后再送入布袋除尘器除尘,经过这种方式除尘的炉气可达到烟气排放标准,但是净化除尘效果不稳定,出现温度过高,除尘布袋容易结露造成布袋烧坏,布袋除尘无法正常运行,造成炉气无法稳定输送给下游产品利用,以至于无法实现能源的再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设置在密闭矿热炉炉气净化除尘前的设备——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该设备可使高温炉气在进入布袋除尘器前首先除去部分灰尘和焦油,从而提高一氧化碳浓度,并实现高温炉气的降温,为获得稳定净化除尘效果的炉气提供保证。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是由若干个串联连接的沉降管、若干个串联连接的多管沉降空冷器及连通沉降管和多管沉降空冷器的组合管道组成,所述的沉降管是由锥形盛灰斗和安装在其上端的沉降仓组成,在锥形盛灰斗的侧面开有进气口或出气口,组合管道一端连接在沉降管的出气口上,另一端连接在多管沉降空冷器的上端;
所述锥形盛灰斗的底部开有出灰口;
所述的沉降管为两个串联;
所述多管沉降空冷器为两个串联;
所述多管沉降空冷器为一个上端安装有上锥形出气口、下端安装有下锥形沉降盛灰仓的罐体,其罐体内部设有若干个与罐体壁平行的风冷管,且在罐体外壁上安装有可向罐体内吹入冷风的轴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为炉气净化除尘前部设备,该设备可有效地对密闭炉炉气中的大量粉尘和焦油进行沉降和降温,减轻下游布袋仓设备的除尘负担,从而延长了布袋仓的寿命,同时提高了一氧化碳的纯度,符合国家能源的综合利用政策。本设备的安装,为获得稳定净化除尘效果的炉气提供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型多管多列沉降冷却器是由若干个串联连接的沉降管、若干个串联连接的多管沉降空冷器6及连通沉降管和多管沉降空冷器6的组合管道5组成,一般情况下,沉降管和多管沉降空冷器6均选择两个串联。
所述的沉降管是由锥形盛灰斗1和安装在其上端的沉降仓2组成,沉降仓2的顶部可设计成锥形,沉降管之间通过安装在该锥形顶处的连通管道8串联在一起。在锥形盛灰斗1的侧面开有进气口3或出气口4,组合管道5一端连接在沉降管的出气口4上,另一端连接在多管沉降空冷器6的上端。所述锥形盛灰斗1的底部开有出灰口7,便于清灰。
所述多管沉降空冷器6为一个上端安装有上锥形出气口6-1、下端安装有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的罐体,其罐体内部设有若干个与罐体壁平行的风冷管6-3,且在罐体外壁上安装有可向罐体内吹入冷风的轴流风机6-4。罐体空间与上锥形出气口6-1、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隔离,上锥形出气口6-1和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通过风冷管6-3连通。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下端设有清灰口6-5。多管沉降空冷器6之间是通过安装在其下部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上的气流连接管9连通。
使用时,高温炉气从一个沉降管下部的进气口3进入,自下而上经沉降仓、连通管道8进入另一沉降管,然后再自上而下进行沉降除尘。随后经组合管道5进入一个多管沉降空冷器6的顶端,而后自上而下沿风冷管6-3经过时,会被轴流风机6-4吹进罐体内的冷空气降温除尘,后经气流连接管9进入下一多管沉降空冷器6的下锥形沉降盛灰仓6-2中,自下而上降温除尘,最终从上锥形出气口6-1出去再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三友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夏三友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4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