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幅面钢塑组合墙体模板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04501.1 | 申请日: | 2009-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83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阎明伟;魏晔;辛伟;武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11/08 | 分类号: | E04G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幅面 组合 墙体 模板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楼墙体浇注施工应用的模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钢筋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浇筑所采用的是组拼木模施工、组拼竹模施工、组拼钢模板施工等形式。木胶合板主要材料是木材为主,木材资源浪费严重,周转次数低。竹胶合板主要材料是以竹材为主,竹胶板的厚度公差较大不适用清水混凝土成型。另外,竹胶合板分层开胶、易损、反复使用率低。竹胶板模板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留下的竹席纹路。组合钢模板其模板单块面积小,使用中拼接块数多,费时、费力,容易锈蚀,成型质量差,摊销成本高,在国内民建施工中已逐渐淘汰。竹塑复合板面板选用聚丙烯为基材,内布植物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采用挤塑模压成型,模板结构和规格尺寸与组合钢模板基本相同,但其单块幅面尺寸小,组拼麻烦。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各类模板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大幅面的钢塑组合墙体模板。本实用新型区别与以往的墙体模板,具有大幅面摊铺的特点,构造设计简单合理,连接上采用简单可靠的插销连接,保证了大面积墙体模板的整体性,在使用上不容易漏浆,浇筑效果很好,清水混凝土墙体成型后整体上拼缝少,造价经济合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之所长,弥补了现有墙体模板小幅面、造价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它由竹塑复合面板、横肋、竖肋、及边框组成,其特征是横肋为矩形管构造,竖肋为截面呈反“Z”字折线形式,另一种竖肋为矩形管。边框截面呈“了”字折线形式,所述的竖肋按小间距平行排列在面板的背面,所述的矩形管竖肋按大间距平行排列在面板的背面。矩形管竖肋之间和边框之间是若干个按小间距平行排列的其截面呈反“Z”字折线形式的竖肋,所述的横肋与竖肋以及矩形管竖肋组成格构构造形式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边框的侧面设有冲压而成的拱形孔,其拱形孔冲压出的折片贴合在面板的背面。边框的侧面还按一定间距设有矩形孔,用于从事面板之间的拼接。本实用新型板面平整光滑,幅面大,脱模快速容易,耐酸、耐碱,耐水性、耐候性、耐久性好,加工制作简单,现场拼接方便,周转次数多。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部件3的正视图。
图4是图1中部件3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部件5的正视图。
图6是图1中部件5的侧视图。
图7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序号名称分别为:(1).竹塑复合面板、(2).矩形管横肋、(3).S形竖肋、(4)矩形管竖肋、(5)折线轧制边框、(6).边框拱形孔、(7).边框矩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由竹塑复合面板(1)、矩形管横肋(2)、S形竖肋(3)、矩形管竖肋(4)及折线轧制边框(5)构成。竹塑复合面板(1)的背面与边框(5)拱形孔(6)冲压出的折片贴合并通过螺钉连接。横肋(2)与S形竖肋(3)和矩形管竖肋(4)相互交叉焊接,三种肋相互形成网格布置,并与钢边框(5)焊接而成使整体模板的承载力加大,具有节省钢材用量、受力均衡和科学美观的特点。竖肋(3)与竹塑复合面板(1)靠螺钉连接。模板之间需通过边框矩形孔(7)用T型插销连接。横肋与竖肋相互交叉焊接,并与钢边框焊接,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规格的标准模板,所述的横肋(2)为矩形管构造,竖肋(3)为截面呈反“Z”字折线形式,竖肋(4)为矩形管,边框(5)截面呈“了”字折线形式,所述的矩形管竖肋(4)按大间距平行排列在面板(1)的背面,矩形管竖肋(4)之间和边框(5)之间是若干个按小间距平行排列的竖肋(3)。所述的横肋(2)与竖肋(3)以及矩形管竖肋(4)组成格构形式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边框(5)侧面设有冲压而成的拱形孔(6),其拱形孔(6)冲压出的折片贴合在面板(1)的背面。边框(5)的侧面按一定间距设有矩形孔(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单块重量轻,幅面大,工效高,通用性强,可以大面积摊铺,现场拼装简单,成型质量好,充分发挥了竹塑复合板的可循环性与钢板有效结合的刚度性,使本产品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达到建筑工程墙体混凝土成型的清水质量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未经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04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备箱的门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自动排油烟、湿、热气功能的烟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