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温度测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73102.X | 申请日: | 2009-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6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缪向水;童浩;程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5/02 | 分类号: | G01N25/02;G01N25/12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温度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性能测试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薄膜材料相变温度的测 试系统,该系统可以测量薄膜材料的晶化温度、晶态时不同结构相之间的 相变温度和熔化温度。
背景技术
目前,以硫系化合物为主的相变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储能、 传感器、逻辑器件、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以相变存储器(PCRAM)为例, 它利用电脉冲的热效应使相变材料(主要是硫系化合物)在晶态和非晶态 之间可逆转变,并由材料在两态下电阻值的巨大差异来存储数据,其中晶 态为低阻态,非晶态为高阻态。自问世以来,相变存储器以其非易失性、 与CMOS工艺兼容、高速、抗辐射、相对廉价、使用寿命长的优良特性而倍 受关注,但是热串扰引起的不稳定性和目前尺寸下较大操作电流成为制约 其进一步实用化的重要瓶颈。
为了改善器件的相关性能,必须优化相变材料的相关参数。而相变温 度则是决定相变材料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其中晶化温度(Tc,材料由非 晶态向晶态转变的温度)直接决定了器件的工作稳定性,晶化温度越高, 器件的热稳定性越好;而熔化温度(Tm,材料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的温度) 则能显著地影响操作电流的大小,熔化温度越低,器件的RESER电流越小, 功耗越低。因此,对薄膜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的准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测量材料相变温度的手段主要有差热分析仪(DSC)和变温XRD 等,其中前者属于破坏性测量,必须将薄膜样品刮成粉末,这样必然会破 坏膜层结构,导致测量上的不准确性,此外,由于其灵敏度的限制,一般 要求样品质量大于几毫克,较薄的薄膜样品根本无法测量;而变温XRD的测 量精度有限,高温下由于晶体的热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中国发明专利“相 变温度测试装置”(公开号CN1253286,公开日2000.05.17)中所示的相 变温度测试装置只能用于测量透光性较好的样品,而绝大部分薄膜材料尤 其是薄膜相变材料的透光率很低,且其透光率随薄膜厚度的变化而急剧变 化,导致其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目前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快捷而准确地测量薄膜材料尤其是薄 膜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变温度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准确测量绝 大部分薄膜材料尤其是薄膜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测试过程对样品无破坏, 可测量膜厚低至几个原子层(1nm)的样品。
本发明提供的相变温度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炉的盖板上开有 通光孔,加热炉内设有炉腔,样品架位于炉腔内,并位于通光孔的正下方, 在通光孔的上方放置有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待测样品位于激光器出射光 路上,光电探测器位于待测样品对激光束的反射光路上。
本发明系统测试灵敏度较高,能测定膜厚低至1nm的薄膜的相变温度; 且可直接测量薄膜样品的相变温度,对样品无损伤;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 的变温测量还可获得更多的材料热力学参数。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测试 可靠度较高。具体而言,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测试灵敏度较高,能测定膜厚低至1nm的薄膜的相变温度。对薄膜样 品外形无要求,表面平整,尺寸大于激光光斑即可。
2.非损伤性测量,可直接对薄膜样品进行测量,无需刮粉。若采用密 封性好的真空腔,可在真空或氮气等保护气体氛围下测试,有效避免了因 样品氧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3.若采用高品质石英样品架及高品质石英真空炉腔,该系统能测量从 室温至1200℃所有薄膜材料的相变温度,并可测量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相变 温度,若使用高精度红外加热炉,其最高升温速率可达3000℃/分钟,远高 于现有测试手段。并由此获得更多的材料热力学参数,如晶格活化能等。
4.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可靠。且价格低廉,约为传统测试仪器的1/2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测试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测试系统改进后的结构图。
图3是本测试系统数据采集程序的流程图。
图4是本测试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光路图。
图5是光路中加滤光片前后背景噪声的比较示意图。
图6是一种GeTe样品经本测试系统采集的反射光功率-温度曲线图。
图7是一种GeTe样品由差热分析仪(DSC)扫描得到的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731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