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和油混合燃烧的发动机汽缸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216814.8 | 申请日: | 200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8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先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先全 |
| 主分类号: | F02M25/03 | 分类号: | F02M25/0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8000 重庆市涪***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燃烧 发动机 汽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汽缸,特别是适用于水和油同时混合燃烧来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汽缸。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产生,从而出现许多一些必须依靠发动机来提供动力的机器。其中汽车、轮船、飞机等又使用的是内燃烧发动机。这样就无法避免的出现能源消耗加剧,而使排放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现有技术上改进节约能源减少排污的发动机更是迫不及待。
发明内容
我用现有汽车发动机汽缸的结构及功能基础来实现本发明。我们都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内燃烧汽缸是发动机的心脏。汽车动力源于发动机汽缸内部,汽缸里的汽油燃烧爆炸来促使汽缸内活塞上下移动,同时利用拉杆传输动力来驱动汽车。其动力过程一般分四行程来完成。
1、进气行程:活塞在汽缸内由上止点向下止点时,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汽缸内产生真空,将空气、汽油吸入缸内。
2、压缩行程:进气门和排气们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将汽缸内混合气压缩,并提高混合度及温度,利于燃烧。
3、做功行程:此时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发出高压电火花。将高温高压的混合气点燃使其燃烧并爆炸产生巨大压力,将活塞又从上止点推向下止点,同时靠拉杆推动曲轴做功产生动力。
4、排气行程:活塞自下止点向上止点时,此时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放, 汽缸中的废气由活塞上移时经排气门排出。汽车发动机就是依靠汽缸的四个行程来连续不断,重复不止的循环来产生动力的。当然,产生此动力还需其它很多部件来共同完成。其中内燃缸机组主要由缸体、活塞、进气道、进气门、排气道、排气门、喷油器、火花塞及连杆等构成。其中进气门与排气门是靠凸轮轴来控制的它们的关与闭的。其它有的部件却是靠电子控制元件来控制的,如汽油直喷、可变气门、可变气管、燃烧速率、控制滑片、可变排量等技术及部件都是靠电子控制技术平台来实现的。总的汽车发动机的部件及技术是现有的我就不必一一详细解说。我止在发明汽车发动机产生动能时,所需要的能源由单一的燃油供给燃烧改变为水和油混合供给燃烧的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先将发动机的内燃缸体上增设一高压进水门。进水门内里同燃烧缸连接,外面再设有高压水泵,高压泵上再连接水源。此进水门与进气门的方法一样,一般是不会打开的。只有在电子控制元件的操控下才能进行高压喷射。
前面已说明,发动机是靠内燃缸里的混合气体燃烧爆炸来推动活塞而产生动力的。在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如果突然给他来一点水的话,你想它会怎么样,它会迅速汽化并膨胀使燃烧和爆炸压力加大,更加提升动力,这就是我发明的核心。当然给燃烧缸内加水是不可能乱加的。必须在电子控制元件在接到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达到一定的数据之后再指示执行器来使高下水泵来对燃烧缸内按设计标准喷水,达到水和油混燃的效果。为了实现本发明,内燃缸、活塞以及火花塞等他们的性能及材质都应相对来进行改变。
所以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和油混合燃烧发动机汽缸主要由燃烧缸、活塞,还包括燃烧缸上设置的喷油器、喷水器、进气门、进气道、出气门、出气道及火花塞构成。为了更好的完善本发明,还应设置相应的电子控制元件、传感器 及执行器。将本发明用于汽车等发动机上使用以后,使水和油混合燃烧来提供动力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作用及效果都非常明显。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一种水和油混合燃烧的发动机汽缸结构示意图。
图中:1喷油器、2喷水器、3燃烧缸、4活塞、5进气门和进气道、6火花塞、7出气门和出气道、8连杆、9曲轴、10传感器、11、电子控制元件 12执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燃烧缸(3)上增设一喷水器(2)、控制元件(11)、执行器(12)及传感器(10),其它部件如喷油器(1)、进气门和进气道(5)、出气门和出气道(7)、活塞(4)、连杆(8)、曲轴(9)、火花塞(6)等都基本不变。但是他们的质量和性能要做进一步相应的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先全,未经王先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16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