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1485.5 | 申请日: | 200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松田迅人;斋藤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3/00 | 分类号: | F01M13/00;F02M35/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李艳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缸 发动机 漏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的改良,在该多气缸发机的漏气处理装置中,在发动机中设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并且第一气缸与在发动机运行中始终工作的第一燃料供给装置连接,第二气缸与在发动机运行中能够暂停工作的第二燃料供给装置连接。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一般的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中,将漏气集合起来的通气室与通气管的上游端部连接,并且该通气管的下游端部开口于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的过滤室中,以使漏气回流到进气系统中,并在气缸中与混合气一起进行燃烧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这种现有的漏气处理装置中,原样不动地采用具有在发动机运行中能够暂停工作的气缸的发动机的话,在一部分气缸暂停工作时,回流到进气系统中的漏气的一部分会流到暂停工作的气缸侧,并在未被燃烧的状态下排出到大气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30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该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在一部分气缸暂停工作时,能够简单地防止漏气流到上述暂停工作的气缸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多气缸发动机的漏气处理装置,在发动机中设有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并且第一气缸与在发动机运行中始终工作的第一燃料供给装置连接,第二气缸与在发动机运行中能够暂停工作的第二燃料供给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气缸上连接有进气歧管的第一分支管,在第二气缸上连接有进气歧管的第二分支管,另一方面,通气室将发动机的漏气集合起来,该通气室的漏气出口和开口于上述第一分支管内的漏气入口通过通气管相互连通。
另外,上述燃料供给装置分别对应于后述的第一节气门体12和第二节气门体13。
根据本发明,在发动机运转中,当集合到通气室中的漏气通过通气管放出到进气歧管的第一分支管的漏气入口时,由于与该第一分支管相连的第一气缸始终从第一节气门体的燃料供给装置接收燃料的供给,因此上述漏气全部与通过第一节气门体的吸入空气一起被供给到第一气缸中并进行燃烧处理。由此,即使是第二节气门体的燃料供给装置停止工作,停止其燃料供给喷射,从而使第二气缸暂停工作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第二节气门体的进气通道的空气被供给到第二气缸,并且该空气中没有混入上述漏气,从而能够防止漏气以未燃烧的状态从发动机中排出。而且,该效果是仅通过使漏气入口开口在第二分支管内这样极简单的结构实现的,因此不会引起成本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多气缸发动机的主要部分剖开显示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E:发动机;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12:第一燃料供给装置(第一节气门体);13:第二燃料供给装置(第二节气门体);20:进气歧管;21:主管:22:第一分支管;23:第二分支管;25:通气室;26:通气出口;28: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多气缸发动机的主要部分剖开显示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在图1和图2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通用型的V型四冲程双气缸发动机E的例子进行说明。该发动机E由支撑曲轴1的曲轴箱2和连接设置在该曲轴箱2上部的、以上述曲轴1为中心呈V型打开配置的第一气缸列3和第二气缸列4构成。第一气缸列3和第二气缸列4分别具有第一气缸5和第二气缸6,在第一气缸5和第二气缸6中分别嵌合安装有活塞9,上述活塞9经由连杆8连接在上述曲轴1上。此外,在第一气缸列3和第二气缸列4的各气缸盖10的正面,经由弯管型的进气管11、11安装有第一节气门体12和第二节气门体13。第一节气门体12和第二节气门体13都具有用于开闭分别与第一气缸5和第二气缸6的进气口连通的进气通道14的节气门15,以及向较该节气门15靠下游侧的进气通道14中喷射燃料的电磁式燃烧喷射阀16。此外,在各节气门体12、13的上游端分别连接着与进气通道14相连的连接管17,经由该连接管17将第一节气门体12和第二节气门体13与进气歧管2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14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汽油机进风口异物防进保护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节能液压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