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9313.9 | 申请日: | 2009-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2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顾宏斌;李鹏;陈大伟;刘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撞击 平台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类试验设备,可用于飞机起落架的落震起转试验、滑跑特性试验、轮胎静态特性试验、轮胎动态特性试验等,从而进行起落架缓冲系统特性、轮胎特性的研究。
背景技术
起落架落震试验是模拟飞机着陆撞击的一种动力特性试验。借助落震试验可以研究起落架系统特性,验证设计参数、结构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可以提供装机使用。
落震试验台一般都采用机轮带转装置,通过预先转动起落架机轮的方法来模拟飞机着陆进场机轮触地速度,进行起落架着陆过程的起转、回弹特性的研究,具体工作过程是:机轮带转装置由直流电机通过增速箱驱动摩擦轮传动机轮逆航向旋转,当机轮切线速度达到飞机的接地速度时,机轮带转装置迅速回撤。该试验台具有结构简洁、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
1.机轮转动惯量小,在接触撞击平台时,速度会迅速降为零,不但不能逼真地模拟起落架机轮的触地起转过程,而且对于起落架特性的研究也就只局限于瞬间而非一个持续的过程;
2.机轮接触撞击平台时,机轮在平台上发生定点转动而不是像飞机着陆时那样向前滑动和滚动,这样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不真实情况,使模拟的机轮起转和回弹载荷与真实的着陆情况有一定的差别;
3.机轮速度由摩擦轮带转产生,在机轮带转过程中会使机轮的温度升高,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势必会影响试验结果。
因此,采用传统机轮带转装置进行落震试验时,难免会将这些不真实情况带入试验结果中,影响试验的真实参考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结构紧凑、简单,强度高、刚性大。
本发明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包括龙门架、地面固定机构、收放机构、吊篮、起落架,吊篮导向机构和间隙调节机构,所述龙门架为立柱式框架结构并通过地面固定机构固定于地面,所述收放机构安装于龙门架上部,吊篮顶部与收放机构连接,其周边通过吊篮导向机构和间隙调节机构连接于龙门架,起落架置于吊篮内并且其顶部与吊篮顶部连接,本发明的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还包括可移动撞击平台、液压驱动系统、地面导向机构,所述可移动撞击平台由桁架结构和高速导轨组成,高速导轨通过导轨安装孔与桁架结构螺栓连接,所述液压驱动系统为高速伺服比例液压系统并通过地面固定机构固定于地面,所述地面导向机构为穿过龙门架的平行设置的两列导向滑块,所述可移动撞击平台与液压驱动系统连接并置于地面导向机构上。
本发明的试验装置的龙门架由立柱、底板、侧梯以及顶部梁架组成,立柱与底板、顶部梁架之间均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单侧两立柱与侧梯之间是焊接连接,龙门架通过地面固定机构固定于地面。吊篮导向机构由箱式直线轴承和直线轴组成,直线轴承和直线轴相配合,所述直线轴承固定于吊篮,所述直线轴通过所述间隙调节机构连接于龙门架。液压驱动系统包括液压站、高速伺服液压缸和蓄能器,以上三部分均通过地面固定机构固定于地面;液压站与高速伺服液压缸之间采用法兰、O形圈进行密封连接,高速伺服液压缸与蓄能器之间采用螺旋密封连接,所述高速伺服液压缸内的液压杆与可移动撞击平台连接。地面导向机构是由微调部件和滑块组件组成。微调部件由右外螺纹杆端关节轴承、左外螺纹杆端关节轴承、调节螺母、轴承、摇臂、基座组成,所述右外螺纹杆端关节轴承、调节螺母、左外螺纹杆端关节轴承顺序连接置于摇臂与机座之间,所述轴承安装在摇臂的顶端,整个微调部件通过地面固定机构固定在地面上,滑块组件安装于龙门架的底板上。
该装置与传统的落震试验台相比,采用可移动撞击平台代替机轮带转装置,具体有以下特点:
1.通过撞击平台逆航向的高速运动来模拟飞机着陆进场机轮触地速度,这样不仅可以逼真地模拟起落架机轮触地起转的过程,而且还将起落架特性的研究从瞬间扩展到了一个持续过程;
2.在起落架触台瞬间,机轮依靠与平台之间的摩擦力起转,可实现机轮向前滑动和滚动的真实过程,逼真模拟机轮起转-回弹情况;
3.无需预先带转起落架机轮,避免了摩擦轮带转时所引起的机轮温度升高,保证了试验结果的真实性;
4.可进行起落架滑跑特性试验、轮胎静态与动态特性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的A-A向视图;
图3是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的主视图的部件图;
图4是可移动撞击平台的落震试验装置的C-C向视图的部件图;
图5是可移动撞击平台的主视图;
图6。是可移动撞击平台主视图中的D-D向视图;
图7是图6中的细节B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93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