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炸品去油装置的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9920.2 | 申请日: | 200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00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陈贺年;陈祈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贺年;陈祈安 |
主分类号: | A23L1/015 | 分类号: | A23L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炸 品去油 装置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速脱油、集油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炸品去油装置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贩卖油炸食品的商店,其处理油炸后食品的脱油方式,通常是在油炸熟化后,直接从油锅中取出,并摆放在油锅上方或侧边的钢网或钢架上,以方便食用油自油炸食品上慢慢脱离而再滴入油锅中使用,再者,有些贩卖者为了加速脱油,用甩首或跺手的方式来快速去油。
总之,现有技术存在下述问题:
1.现有滴油方式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等待,不仅浪费购买者的等待时间,更会降低购买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大大下降了贩卖者的竞争力,确实不符合经济效益。
2.现有甩跺方式需长期使用到手部,为了达到脱油的目的,力量也不能太小,容易引起职业伤害,同时也有可能力道不稳而烫伤周遭人员身上。
3.经由前述两种方式的脱油后,其油炸食品的含油量还是相当多,去油的速度都还是太慢,对一般消费者来说,食用含油量过多的油炸食品,将对个人身体造成健康上的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油炸品去油装置的改良结构,其是以马达单一方向的驱动,促使主转轴能带动顶部锁固的转盘旋转,且由所述轮盘上的长槽形穿孔与置物网架的钩杆相钩组,而能有随其转动将容置室内的油炸食品脱油,兼有取出或置入的便利性,而外围的W形蓄油容器能有将脱离出的油滴汇集于底部的集油槽后,分别经上漏油孔与下漏油孔而流至下方的集油杯,提供便于拆装及简易清洗,达到快速脱油、集油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炸品去油装置的改良结构,本实用新型是以集油装置为上半部,置座于下半部的动力机构上;所述动力机构是在箱壳一侧边开设置杯口,其内部座落中央枢设一主转轴并贯出板座的基座,所述主转轴是顶端设成方块状体,由上轴盘、下轴盘定位,中段则固设有主轴轮,以马达驱动传动轮、传动带而随其转动,所述板座是在中心外围凹设恰供W形蓄油容器底部的座合的环座槽,其上并开设一下漏油孔正位于所述集油杯上方;所述集油装置是在W形蓄油容器底部形成环状的集油槽,一端开设有上漏油孔与下漏油孔相对,中心以中央开设一轴孔的顶轴盘嵌置,由突出的主转轴直接穿入,其顶端的方块状体与转盘锁组固定,且所述转盘面上设有开设数个长槽形穿孔的环沟渠,以供铁丝交错纵横接成一容置室的置物网架穿组,且其纵向铁丝下方向内弯折一段并与底部的钩盘侧边接设,而所述钩盘面下设有数个钩杆与所述长槽形穿孔相契组;将动力机构与集油装置依序结构关系组装后,夹放所述油炸食品在容置室内,启动开关使马达以单一固定方向旋转,经传动轮、传动带、主轴轮而带动主转轴转动,其上设有上轴盘、下轴盘、顶轴盘加以定位,能有稳固旋转的作用,同时,钩盘下方的数个钩杆能钩附住所述转盘的背部,在受离心力作用下可增加其两者的贴密度,进而上食用油逐渐脱离油炸食品并经网璧甩离后滴附于W形蓄油容器的璧面上,所述脱离后的食用油会逐渐向下汇集在底部的集油槽上,由一端相对的上、下漏油孔流入,继而流至下方的集油杯内,提供迅速脱油及集中食用油的效益。
本实用新型在装设置物网架时,仅需使钩盘的钩杆对齐并置入转盘的长槽形穿孔内即可,且当要清洗内部时,仅需先将所述置物网架下方钩附住转盘背部的钩杆反向旋转一段,再向上提取使所述钩杆离开长槽形穿孔即可,且在前述的过程中只有部分组件沾附到食用油,在临时或完全清洗时,能有简便组装及清洗轻松的实际效益。
本实用新型W蓄油容器内部的集油槽底层是呈环状,可在上漏油孔的对边制作成一环状斜坡的倾斜角度,且应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使汇集后的油能自动流入所述上漏油孔,提供集油性更高的效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迅速脱油、集油性较高,同时此种装置组装简便及清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物网架与转盘结合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转盘的细部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置物网架的细部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盘转动前与钩杆结合位置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转盘转动前与钩杆结合位置细部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盘转动后与钩杆结合位置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转盘转动后与钩杆结合位置细部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贺年;陈祈安,未经陈贺年;陈祈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99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