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光学质量硒化锌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6543.6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9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苏小平;王铁艳;张福昌;霍承松;魏乃光;赵永田;鲁泥藕;付利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9/04 | 分类号: | C01B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童晓琳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质量 硒化锌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块体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光学质量硒化锌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硒化锌是一种高透过率、低吸收系数的红外光学材料,它的透射波段覆盖了可见光、中红外和远红外,并且具备良好的力学和热学性能,被广泛的用作红外探测、成像装置的窗口和透镜。
化学气相沉积工艺(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制备ZnSe,以Zn和H2Se为原料,在沉积室内部发生反应,反应原理:
[0004] Zn+H2Se→ZnSe+H2↑
[0005] 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ZnSe的工艺窗口窄,极易生成粉末,材料内部出现夹杂,显著降低产品光学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光学质量硒化锌的制备方法。
一种高光学质量硒化锌的制备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为,
(1)将锌放入沉积炉内;
(2)通过真空泵对沉积炉抽真空,使真空度为1×104~5×104Pa;
(3)将沉积室升温至450~600℃,锌融化并蒸发后,继续升温至650~800℃,并保温;
(4)以氩气作为反应原料气体H2Se的携带气体,通过质量流量计将H2Se气体按照设定值0.5~2L/min、氩气按照5~20L/min的流量通入沉积室中,锌与H2Se的摩尔比为0.8~1.2,沉积室内壁发生沉积反应,硒化锌开始生长;
(5)每隔一个小时检测一次Zn的蒸发量,通过调节质量流量计使得H2Se与锌的摩尔比保持不变,随时监测沉积室的压力,通过调整真空泵的抽气速率,保持进/出沉积室气体总量不变,沉积室内压力恒定,沉积时间为15~25天,然后以0.1~0.5℃/min的降温速率降至室温,得到高光学质量的硒化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调整进气结构、控制气体流量和空间压力,严格控制反应空间浓度和两种原料进入沉积系统比例,有效地解决了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硒化锌工艺中的粉末生成问题,消除了产品夹杂,材料具有高红外透过率及低吸收系数,大幅提高了光学质量。本工艺发明目前可批量制备 高光学质量的硒化
锌,并且已经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中。
制得的硒化锌材料内部无夹杂,具有高红外透过率及低吸收系数,彻底解决了ZnSe生长过程中出现夹杂等质量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优化了反应进气结构:采用进气结构和沉积室保持良好匹配,保证进入沉积室内部的气体分布均匀,并控制气体流量得到合理的沉积气体流型,避免快速生长和粉末的形成;优化了空间压力: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空间压力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空间压力范围在1×104~5×104Pa内,每次沉积过程中压力保持一致;反应物浓度实时调控:通过质量流量计和原料进气压力调整反应物空间浓度,保持两种原料配比的全程一致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高光学质量硒化锌的制备方法,在高温沉积炉中,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该方法步骤为,
(1)将锌放入沉积炉内;
(2)通过真空泵对设备抽真空,使真空度为2×104Pa;
(3)将沉积室升温至550℃,锌融化并蒸发后,继续升温至750℃,并保温;
(4)以氩气作为反应原料气体的携带气体,通过质量流量计将H2Se气体、氩气通入沉积室中,1小时后升至设定值H2Se气体:1L/min,氩气:10L/min,进入正常沉积过程,锌与H2Se的摩尔比为1,沉积室内壁发生沉积反应,硒化锌开始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6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驻极体背极式双振膜电声致动器及其制法
- 下一篇:扬声器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