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86931.X | 申请日: | 2005-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3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 发明(设计)人: | 穗积丰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B60G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史敬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架 装置 | ||
本发明是申请号为200510053708.4,申请日为2005年3月10日,发明名称为“悬架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架装置,其具备:转向节,其构成为通过前后的螺栓将下臂支撑托架的前后部联接于前侧联接部以及后侧联接部,所述联接部设置在转向节主体的下部;以及下臂,其车宽方向内端连接于车身,而车宽方向外端连接于下臂支撑托架。
背景技术
图7以及图8表示公知的悬架装置,其转向节01通过两个螺栓04、05将下臂支撑托架03结合于转向节主体02的下端,上臂06的车宽方向外端通过球节08连接于转向节主体01的上端,并且下臂07的车宽方向外端通过球节09连接于下臂支撑托架03。在转向节主体02下部的前后端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一对联接部02a、02b,下臂支撑托架03的前后两端通过螺栓04、05联接于这些联接部02a、02b的联接面。
但是,当车辆以高速转弯时,由于伴随转弯而产生的离心力,车身向转弯方向外侧倾斜,转弯外轮将受到撞击(bump),且转弯方向向内的转弯横向力将作用于转弯外轮的接地点。如图8所示,公知的悬架装置的转向节01,连接前后的联接部02a、02b的联接面的直线L在通常状态(1G的加速度作用于上下方向时)下,向前下方倾斜,而当车轮受到撞击时,上述直线L会更进一步增强向前下方的倾斜,并移动到L’位置,其中,前后的联接部02a、02b用于将下臂支撑托架03联接于转向节主体02。其结果,将存在以下问题:前后的螺栓04、05距路面的高度差增大,在上述的转弯横向力产生作用时,由于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原因,作用于 后侧螺栓05的负载将大于作用于前侧螺栓04的负载,而当使用的前后螺栓04、05直径相同时,则受到较大负载的后侧螺栓05的耐久性将会降低。
另外,尚存有以下倾向:上述公知的悬架装置,由于在朝向车身后方的负载F未作用于车轮W时,连接两个螺栓04、05的直线A排列于车身前后方向,所述两个螺栓04、05用于将下臂支撑托架03联接于转向节主体02的下端,所以当车轮W越过路面的凹凸或者车轮W制动,朝向车身后方的负载F产生作用时,上述直线A和车轮W将同时向A’位置后束。
其结果,还存在如下问题:前侧螺栓04会从沿车身前后方向的直线A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而后侧螺栓05会从沿车身前后方向的直线A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移,因此,凭借上述负载F,以上述偏移量作为力矩臂的较大的力矩将作用于转向节主体02的联接部02a、02b,因此必须采取使前后的螺栓04、05变粗等方法以进行解决,这样会成为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使施加在前后螺栓的负载均匀化或降低,其中,上述前后螺栓将下臂支撑托架联接于转向节主体的下部。
为实现上述目的,建议如下的悬架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该悬架装置具备:转向节,其构成为通过前后的螺栓将下臂支撑托架的前后部联接在前侧联接部以及后侧联接部,所述联接部设置在转向节主体的下部;以及下臂,其车宽方向内端连接于车身,而车宽方向外端连接于下臂支撑托架;所述连接前侧联接部的联接面和后侧联接部的联接面的直线的角度会随着转向节的撞击(bump)以及回弹(bound)而变化;其中,随着转向节从通常位置受到撞击,上述直线的角度将接近水平。
根据上述构成,如果转向节从通常位置受到撞击,则连接前侧联接部和后侧联接部的联接面的直线的角度接近水平,上述转向节是通过前后螺栓将下臂支撑托架的前后部联接于前侧联接部以及后侧联接部而构 成,上述联接部设置在转向节主体的下部。因此,凭借伴随车辆转弯而产生的离心力,车身将向转弯方向外侧倾斜,转弯外轮会受到撞击,且转弯方向向内的转弯横向力将作用于转弯外轮的接地点,由此使得抵抗该转弯横向力的下臂的压缩负载输入到下臂支撑托架时,从路面到前侧联接部和后侧联接部的联接面为止的距离差将减小,从而能够减少对配置于此处的前后螺栓所施加的负载差,使耐久性均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69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罩与摩托车
- 下一篇:基于扭矩机温度控制动力系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