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壳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45384.0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2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牛家忠;赵正彩;吴向阳;李惠;王云祥;张道成;李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B60K1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差速器,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差速器的壳体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普通差速器壳体在设计时分为差速器左壳和右壳,目前市场上所出现的差速器体均为左壳和右壳分开分半设计,差速器壳体的球面分半加工,造成其球面中心线位置不确定,经常会出现误差,十字轴孔的四个孔垂直度和对称度超差,这样在装配行星齿轮垫片时,垫片规格多,不宜调整,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同时因为中心线的偏移,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在运动过程中,速率不均匀,导致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咬死和行星齿轮有碎裂故障经常发生。普通差速器壳体分半设计,要求左右一对一配对后才能组成差速器壳总成,在市场出现故障时,必须更换整个差速壳体总成才行,不能做到差速器壳的互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将差速器壳体的剖分面移到右侧,去掉差速器壳体的最小截面处的螺钉孔的新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市场故障率,同时增加了承载能力,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差速器壳,包括由左、右差速器壳体组成,所述左差速器壳体或右差速器壳体的空心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球面;左差速器壳体或右差速器壳体内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一用于安装十字轴的孔。
一种差速器壳,所述的左差速器壳体的空心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球面;左差速器壳体内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一用于安装十字轴的孔。
一种差速器壳,所述的横向的十字轴孔与纵向的十字轴孔垂直相交。
一种差速器壳,所述的右差速器壳体为一端盖;右差速器壳体的周边与左差速器壳体的周边通过螺栓相连接。
本发明左差速器壳体的空心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球面,将球面做为一个整体,同时加工,消除了球径中心线出现偏移和误差的问题,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消除因球径中心线偏移所造成的市场质量事故,可实现差速器壳体的互换,其十字轴孔为一次性加工完成,保证了产品要求的垂直度和对称度要求,同时省去了用螺栓拧紧后的再加工和两次装夹所引起的误差,这样就节省了加工工时,也省去了人力和物力以及机床设备的投入,节约了加工成本。其装配十字轴的平面向上移动,差速器整体的空间变小,预留安装主被动锥齿轮的空间增大,利用此空间可以增加主被动锥齿轮的外径,增加主被动锥齿轮的强度,避免了传统差速器在增加主被动锥齿轮的强度时因空间不够而发生碰撞的现象。因其球面和十字轴均为整体一次加工,不必像普通差速器壳的左右壳配对后使用,当差速器出现质量问题或市场故障时,可以直接更换左壳和右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了整体更换的成本浪费的存在。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所示。
本发明一种差速器壳,左差速器壳体1的空心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一球面5;左差速器壳体1内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一用于安装十字轴的孔。横向的十字轴孔3与纵向的十字轴孔4垂直相交。右差速器壳体2为一端盖;右差速器壳体2的周边与左差速器壳体1的周边通过螺栓6相连接。
这样的差速器壳体在加工时,将球面5做为一个整体同时加工,并设置在左差速器壳1内,消除了球径中心线出现偏移和误差的问题,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消除因球径中心线偏移所造成的市场质量事故,可实现差速器壳体的互换,其十字轴孔为一次性加工完成,保证了产品要求的垂直度和对称度要求,同时省去了用螺栓拧紧后的再加工和两次装夹所引起的误差,这样就节省了加工工时,也省去了人力和物力以及机床设备的投入,节约了加工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45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