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前悬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4553.0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影山雄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悬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悬挂或支撑设置为转向车轮的前轮、以使前轮能够相对于车体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具有悬架冲程)的前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前悬架装置, 日本特开2003-13692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以前提出的双球节式(double-pivot type)前悬架装置。由于该前悬架装置是两个下连杆构件将车轴构件悬挂在车体上的双球节式,因此,假想铰接点设定在两个下连杆构件的延长线相交的点处。通过调节两个下连杆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自由设定假想铰接点的位置,使得可以增强主销轴线的设定自由度。
上述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球节式前悬架装置可以借助于两个下连杆构件的摇动(摆动)方向和摇动量来调节横向力柔性转向量。因此,可以仅由横向刚度的要求来确定这些下连杆构件的车体侧安装点和车轴构件侧安装点中的每一方的衬套刚度(bush stiffness)。因此,可以高次地实现“横向力柔性转向量的调节”和“横向刚度的增强”两个性能,从而,在该技术中关于这两个特性,提高了“分配静特性的自由度”。
在使用A形臂构件代替两个下连杆构件的悬架装置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A形臂构件的车体侧安装点和车轴构件侧安装点中的每一方处的衬套刚度来调节横向刚度和横向力柔性转向量。因此,当试图通过增强衬套刚度来增大横向刚度时,横向力柔性转向量变得太小。另一方面,当试图通过减小衬套刚度来增大横向力柔性转向量时,横向刚度变得不足。如刚才提到的那样,不能高次地实现“横向力柔性转向量的调节”和“横向刚度的增强”两个性能。从而,在该情况下,关于这两个特性,“分配静特性的自由度”低,使得不能避免牺牲这两个特性中的任一个。
与上述情况相反,在如上述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双球节式前悬架装置中,如上所述,可以单独通过两个下连杆构件的摇动(摆动)方向和摇动量来调节横向力柔性转向量。然后,如上所述,可以单独通过下连杆构件的车体侧安装点和车轴构件侧安装点中的每一方处的衬套刚度来设定横向刚度。也就是说,关于这两个特性,“分配静特性的自由度”高,使得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因此,双球节式前悬架装置具有与主销轴线的高设定自由度相关的上述优点以及关于“横向力柔性转向量的调节”和“横向刚度的增强”,“分配静特性的自由度”高的优点。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上述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双球节式前悬架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以下趋势。也就是说,在前轮转弯时,两个下连杆构件移位,使得设定在两个下连杆构件的延长线的交点处的假想铰接点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位。从而,假想铰接点关于前后方向不具有固定点,并且基于假想铰接点的主销轴线的倾角改变。因此,在前轮转弯过程中,形成影响操纵(转向)特性的“车轮定位”的后倾角改变,使得在前轮转弯过程中,车辆的操纵(转向)特性改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悬架几何结构的车辆用前悬架装置:该前悬架装置的悬架几何结构被设计成在前轮转弯时,有效地抑制假想铰接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被设计成保持主销轴线的高设定自由度和分配静特性的高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前悬架装置,其包括:多个连杆,其将车轴构件悬挂在车体上以允许车轴构件沿车辆的垂直方向移动,车轴构件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前轮的轴部,多个连杆沿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轴构件向内延伸,多个连杆包括:上臂构件,其从车轴构件的轴部的上方的位置向车体延伸;以及第一和第二下连杆构件,第一和第二下连杆构件均从车轴构件的轴部的下方的位置向车体延伸,第一和第二下连杆构件被布置成:使第二下连杆构件布置在比第一下连杆构件更后方的位置,使当从车辆的上方看时,连接第二下连杆构件的车体侧安装点和第二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的假想直线相对于正好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的角度比连接第一下连杆构件的车体侧安装点和第一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的假想直线相对于正好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的角度小,使当从车辆的上方看时,第二下连杆构件的假想直线与车轴构件的轴部重叠,使第二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位于比第一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更下方的位置,并且使第一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比第二下连杆构件的车轴构件侧安装点更内侧的位置。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左前轮的上方区域看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前悬架装置的整体斜透视图。
图2是示出从车辆的前方区域看的前悬架装置的关于左前轮部分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4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