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橡胶组合物及使用了其的泄气保用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4123.9 | 申请日: | 200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保地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9/06 | 分类号: | C08L9/06;C08L7/00;C08L9/00;C08K3/04;B60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涂勇 |
地址: | 日本国兵库县神户***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 组合 使用 泄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泄气保用性能优异的侧部补强用橡胶组合物及使用了其的泄气保用轮胎。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泄气保用轮胎的构造是具备有设置于胎侧内侧的高硬度的侧部补强用橡胶, 即使是在爆胎而内压减小的状态下,也可行驶一定的距离,到达服务站。通过安装此种 泄气保用轮胎,无须常备备用胎,于是可以期待车辆整体的重量得以减轻。但是,爆胎 时的泄气保用轮胎的泄气保用行驶的速度及距离有限,人们希望泄气保用轮胎的耐久性 得到提高。
作为有效提高泄气保用轮胎耐久性的方法,可举出通过增加补强用橡胶的厚度以抑制 变形、防止变形造成破坏的方法。但是,由于轮胎的质量增加,难以达成泄气保用轮胎所 要求的特性——轻便。
此外,作为有效提高泄气保用轮胎耐久性的方法,有通过增加炭黑等补强用填充剂的 量、通过添加这些填充剂提高补强用橡胶的硬度抑制变形的方法。但是,由于对混炼、挤 塑等工序的负荷增大,硫化后物性方面的发热性变高,难以提升泄气保用轮胎的耐久性。
另外,为了提升泄气保用轮胎耐久性,也有尝试不通过增加炭黑的量、而是大量使用 硫化剂和硫化促进剂。此种技术虽然可以提高硫化密度、抑制变形、发热,但橡胶的拉伸 率变小,破坏强度下降。另一方面,也有提出在轮胎的胎侧胶中添加云母类等薄板状天然 矿石的技术。但是,由于橡胶组合物必须具有耐屈曲性能,因此,由于其硬度较低,即使 用作侧部补强用橡胶,也不够支持荷重。
另一方面,特开2006-124503号公报提出了作为轮胎用的基部胎面(base tread)用 橡胶组合物,含有包含2.5~20重量%的1,2-间规聚丁二烯结晶的聚丁二烯橡胶的橡胶组 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关于低发热性、高强度的泄气保用轮胎的侧部补强用橡胶组合物,特别是,本 发明提供将该组合物用于泄气保用轮胎的侧部,改善爆胎时的耐久性、提高了行驶距离和 速度的泄气保用轮胎。
本发明的橡胶组合物中,对于100质量份的橡胶成分,添加有10~80质量份的炭黑, 其中,所述橡胶成分含有20~80质量%的含5~60质量%的1,2-间规聚丁二烯结晶的丁苯 橡胶、和10~80质量%的天然橡胶和/或聚异戊二烯橡胶。
上述橡胶组合物,优选对于100质量份的橡胶成分,含有0.5~10质量份的聚合了 C5系石油烃、数均分子量300~10000的C5系石油树脂。
本发明是将上述橡胶组合物用于侧部补强层或胎圈三角胶的泄气保用轮胎。此外,该 橡胶组合物的动态粘弹性特性满足下面的关系式较为理想。
E”/(E*)2≤7.0×10-9Pa-1
本发明通过使用含有20~80质量%的含5~60质量%的1,2-间规聚丁二烯结晶的丁苯 橡胶和10~80质量%的天然橡胶和/或聚异戊二烯橡胶的橡胶成分,可以得到低发热性、 高强度的橡胶组合物,通过将该橡胶组合物用于泄气保用轮胎的侧部补强用橡胶组合物, 可以得到爆胎时的行驶耐久性、即泄气保用性优异的泄气保用轮胎。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点、方面和优势,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将会 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泄气保用轮胎的断面图的右半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对于100质量份的橡胶成分,添加有10~80质量份炭黑的轮胎用橡胶组合 物,其中,所述橡胶成分含有20~80质量%的含5~60质量%的1,2-间规聚丁二烯结晶的 丁苯橡胶、和10~80质量%的天然橡胶和/或聚异戊二烯橡胶。
<橡胶成分>
本发明中,橡胶成分中的天然橡胶(NR)和/或聚异戊二烯橡胶(IR)的含有率优选 10质量%~80质量%。天然橡胶(NR)和/或聚异戊二烯橡胶(IR)的含有率不足10质量% 时,橡胶组合物的拉伸率较低,生产性下降。此外,该含有率在橡胶成分中超过80质量% 时,由于泄气保用行驶时的发热,橡胶会劣化,泄气保用性能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41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