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32394.0 | 申请日: | 200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庄元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7/00 | 分类号: | G03F7/00;G02B6/00;G03F7/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紫外光胶进行平面压印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主要是用来提供液晶面板均匀及高亮度的光源,其包括一光源,透过背光模块的设计将原本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成高亮度且均匀亮度的面光源,而导光板是为背光模块中的关键组件,作用在于引导入射光经导光板散射及反射而转换成面光源。
随着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提升,在大尺寸及低价格的趋势下,背光模块在考虑轻量化、薄型化、低耗电、高亮度及降低成本的市场要求,亦朝着轻量及薄型发展,目前导光板大多是利用塑料射出成型或印刷的方式来制作,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利用俗称压克力的塑料,当背光技术的趋势逐渐朝向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的时候,相对的导光板的生产技术也随的困难,因为当背光源体积缩小,在显示器整体有机会更轻薄的情况下,导光板自然也要跟着变薄,才能达到轻薄的目的。现有一般的导光板厚度大约为1.0mm左右,但是,随着市场趋势与技术的要求下,导光板的厚度已经逐渐薄化,达到0.8mm以下,由于厚度变薄,这在导光板成型方面将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期望利用传统的射出成型技术完成薄型导光板,那么在设备上就必须改用高射速的射出成型机才行,当然目前一般所使用的射出成型也可以生产,但是,却会面临平整性和量产性的问题。但射速过高时,易因保压压力过大而产生残留应力及分子定向等问题,进而造成翘曲变形的发生。所以,对于导光板业者而言,也就不断的追求更新的技术,来生产低成本的薄型导光板。
而在习知技术中,也有利用射出成型后在利用滚轮压印上图案而形成,但此法除了有射出制程上的问题外,利用滚轮压印更有良率及误差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解决上述变形及良率问题,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导光板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透光基板;在该透光基板上涂布一紫外光胶;提供一表面具微结构的模板;利用该表面具微结构的模板对该涂布紫外光胶的透光基板进行一平面压印程序;进行一光照程序以使该紫外光胶达到固化状态;以及分离该模板,即得一表面具微结构的导光板。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导光板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的透光基板的材质与该紫外光胶(UV胶)的材质相同。
前述的导光板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的透光基板与该紫外光胶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PMMA)、环烯烃高分子材质(COP)或聚碳酸酯材质(PC)。
前述的导光板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的表面具微结构的模板是包括利用精密电铸技术制作而成。
前述的导光板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的平面压印程序还包括在一真空环境下操作。
前述的导光板制作方法,其还包括对该表面具微结构的导光板重复如权利要求1的步骤使该表面具微结构的导光板形成一两面具微结构的导光板。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导光板,其包括:一透光基层;以及至少一导光层,该导光层为一紫外光胶涂布于该透光基层上,并以一表面具微结构的模板进行一平面压印,再进行一光照程序使该紫外光胶固化以形成该导光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的透光基层的材质与该至少一导光层的材质相同。
前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的透光基层与该至少一导光层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PMMA)、环烯烃高分子材质(COP)或聚碳酸酯材质(PC)。
前述的导光板,其中所述的表面具微结构的模板是包括利用精密电铸技术制作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晟铭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23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的杂散电流传感器
- 下一篇:投影机及其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