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使用该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5364.9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7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永田一志;中川直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7/12;H01L23/522;H01L21/336;H01L21/84;H01L21/768;G02F1/136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岳;张志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使用 显示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晶体管、使用该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作为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型液晶显示装置(AMLCD)的像素驱动用的晶体管被广泛地使 用。特别地,使用非晶质(amorphous)的硅(Si)膜作为TFT半导体 膜的非晶硅(a-Si)TFT的制造步骤数量少,容易进行玻璃(glass)衬 底尺寸(size)的扩大,得到较高的生产率。由此,a-Si TFT占据现在 的AMLCD用TFT的主流。并且,将a-Si TFT用于AMLCD驱动用的外 围电路元件,由此,简化AMLCD的面板(panel)构件,并且,进行高 可靠性的倾向较广。此外,在以往主要使用多晶硅(p-Si)TFT的有源 矩阵有机EL显示装置(AMOLED)的像素驱动电路元件中,使用了 a-SiTFT的a-SiTFT AMOLED的商品化不断发展。由此,能够以低价实 现大面积的AMOLED。
为了使制造步骤进一步简化并提高生产率,对于a-Si TFT来说,反 交错型沟道刻蚀(channel etching)(CE)结构成为主流。对于反交错 (staggered)型来说,在绝缘性衬底上形成栅电极,以覆盖栅电极的方 式,形成栅极绝缘膜。在栅电极上,隔着栅极绝缘膜,具有源极漏极区 域和沟道区域的硅膜对置。此外,在硅膜中包含导电性杂质,该导电性 杂质浓度在离栅电极较远的一侧最大。CE结构是如下结构:在制造步 骤中,刻蚀(etching)除去形成在硅膜的背沟道(back channel)侧的导 电性杂质层,由此,形成沟道区域。
对于该反交错CE结构的a-Si TFT来说,在作为AMLCD驱动用的 外围电路元件或AMOLED的像素驱动电路元件来使用的情况下,存在 很大的缺点。TFT的驱动性能较低,其作为电路元件使用时,导通(on) 状态的漏极电流不充分。通常使TFT的沟道宽度较大来弥补该缺点,但 是,这样的TFT的占有面积的扩大成为AMLCD或AMOLED的高清晰 度的障碍。
反交错CE结构的a-Si TFT的导通电流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载 流子(carrier)迁移率(μeff)较低。在反交错型a-Si TFT中,一般地, 对于μeff来说,刻蚀停止部(etch-stopper)(ES)结构的a-Si TFT比 CE结构的a-Si TFT大。但是,对于反交错ES结构的TFT来说,过多 地需要ES用的照相制版,生产率较差。
如上所述,在反交错CE结构的TFT的制造步骤中,刻蚀除去形成 在硅膜的背沟道侧的导电性杂质层,由此,形成沟道区域。由此,背沟 道侧在表面露出,进一步地进行等离子体刻蚀或热处理。因此,在反交 错CE结构的TFT中,在这些处理中,硅中的悬空键(dangling bond) 增加,导致μeff恶化。所谓的悬空键,是由与键合无关的电子(不成对 电子)占据的连接键(結合手)。由此,悬空键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 在此,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p-Si TFT中, 通过氢处理对在硅中产生的悬空键进行修复。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 公开了如下技术:在LTPS-TFT(低温p-Si TFT)中,通过氢处理对在 硅中所产生的悬空键进行修复。此外,专利文献1~4涉及平面(planer) 型TFT。
在p-Si TFT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氧化硅膜作为绝缘膜。特别地,对 于栅极绝缘膜来说,使用将氢浓度较高的TEOS(Tetra Ethyl Ortho Silicate:正硅酸乙酯)作为原料气体(gas)并以等离子体化学汽相沉 积(CVD)所形成的氧化硅膜。由氮化硅膜等覆盖(cap)膜覆盖这些 氧化硅膜上,并进行热处理,由此,使氢在覆盖膜下充分扩散,修复硅 的悬空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3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