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1996.1 | 申请日: | 200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3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俞小鸥;邓一建;黄卫国;王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联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9/708 | 分类号: | C07C69/708;C07C67/31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8013浙江省台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氧基 丙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3-乙氧基丙酸乙酯(结构式如下所示)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沸 点169~171℃,对人体无毒,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对于 很宽范围的涂料聚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替代传统醇醚及醚酯溶剂并有 着更优良的性能,在涂料行业及微电子行业(去光阻剂,稀释剂)有着很大的 潜在应用市场。
文献【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39(12),1770-1;1974;J.Indian Chem.Soc.,23,388-9】报道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反应:
该方案使用原料3-溴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与乙醇直接反应,一步制备3 -乙氧基丙酸乙酯成品,收率可达到88%,但作为原料的3-溴丙酸乙酯成本较高, 且单耗过高,完全不具备工业化的可能性。
如美国专利US5081285提出了一种合成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方法,即利用 乙醇与丙烯酸乙酯反应,在使用甲磺酸为催化剂后,得到41%收率的3-乙氧基 丙酸乙酯产品。
但是,该路线存在收率偏低,造成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文献【Tetrahedron Letters,46(19),3279-3282;2005】报道了以下路 线制备3-乙氧基丙酸乙酯。
该方案3-乙氧基丙酸乙酯收率达到90%,但因使用的乙腈做溶剂,造成大 量的溶剂需要回收,并且催化剂是以三氧化二铝为载体的氟化钾,在反应完毕 后处理中增加难度。反应时间长达20小时以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将一定程度上 影响生产效率,且收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 目的是提供一种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价格低,合 成方法简单,质量稳定可控,收率高,污染少。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合成步骤和精制步骤,所述的 合成步骤采用乙醇与丙烯酸乙酯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所述的催化剂采 用碱金属或碱金属醇盐。
作为优选,上述的催化剂采用钠、钾、乙醇钠、乙醇钾、甲醇钠和丁醇钠 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再优选,上述的催化剂采用钠、钾、乙醇钠和乙醇钾中 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最优选,上述的催化剂采用钠或乙醇钾。
作为优选,乙醇与丙烯酸乙酯投料量按摩尔比为1.0∶0.5~3.0∶1,所述的 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催化剂用量是丙烯酸乙酯的0.1~5%。
作为再优选,乙醇与丙烯酸乙酯投料量按摩尔比为1~2.0∶1,所述的催化 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催化剂用量为丙烯酸乙酯的1.5~3%。
作为优选,上述的3-乙氧基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①将乙 醇和催化剂加至反应器内,强烈搅拌下,缓慢滴加所需要的丙烯酸乙酯,滴加 时间为0.5~10小时,滴加完以后,继续反应0.5~6小时,反应温度为0~80℃; ②反应结束后,在冷却和搅拌的条件下,向上述反应产物中加入中和剂,维持 体系温度≤80℃,③经精馏塔脱出产品前馏分后,便得到所述的3-乙氧基丙酸 乙酯。作为再优选,上述的反应温度为45±2℃,滴加和反应时间为1~3小时。
作为优选,上述的步骤③依次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在减压条件下,A、先收 集乙醇和少量未反应的丙烯酸乙酯以及3-乙氧基丙酸乙酯形成的前馏分直至 得到3-乙氧基丙酸乙酯成品;B、待蒸馏液检测合格后,收集产品3-乙氧基 丙酸乙酯,至蒸馏结束;C、最后从釜内得到碱金属盐。
作为再优选,将步骤A中作为前馏分的乙醇、丙烯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 乙酯三元混合馏分循环利用。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另外,前馏分也可以 与下批产品一起去反应或精馏,这样可提高产品收率(总收率为96%)。
作为优选,上述的中和剂为浓硫酸、乙酸、盐酸、磷酸、甲酸或者硝酸。 作为最优选,上述的中和剂为98%重量百分比浓度的浓硫酸。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联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联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9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嵌入式矿井硐室多功能避难救生舱
- 下一篇:智能光控时控户外灯的节能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