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线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9916.0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3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袁清玉;南仁植;朱风云;牛守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昌华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6 | 分类号: | H01B1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1200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线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电磁线是电器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主要是用于电焊机、变压器、电动机和电磁铁等产品。
目前电磁线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制作而成:
第一种方法是铝线的浓硫酸氧化法,其主要生产工艺为:铝杆→拉丝(或挤压)成裸线→前处理(或除油)→清洗→烘干→浓硫酸氧化成绝缘膜→清洗→烘干→成品。
第二种方法是浸油漆法,其主要生产工艺为:铝杆(或铜杆)→拉丝(或挤压)成裸线→前处理(或除油)→清洗→烘干→多次浸油漆→多次烘干固化→成品。
其中,第一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在制造氧化膜的过程中使用大量浓硫酸,在生产中挥发硫酸蒸汽,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腐蚀和污染,而且对人体呼吸道造成严重伤害,排放的污水对水质造成污染;另外处理的速度慢,劳动生产效率也比较低下。第二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在使用的油漆中有机溶剂的含量高达60%-70%,在涂装过程中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去,不仅造成大气的污染,还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符合国家环保和节约资源的要求,其有毒的有机溶剂也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有机溶剂作为易燃和易爆产品对安全生产也存在着潜在的隐患。
为了克服上述两种涂装法的缺点,已开发有高压静电粉末涂装法和相应的粉末涂料,但这种涂装法虽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但由于电场屏蔽作用导致并排涂装的金属导线之间的涂膜厚度差别较大、不均匀,涂膜容易出现质点,而且烘烤固化速度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安全、涂膜厚度均匀、无质点和针孔的电磁线制作方法。
依据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线的制作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骤:将经前处理的金属线清洗、烘干、涂膜、烘烤固化成电磁线,其中,所述涂膜步骤采用摩擦带电荷粉末涂装法涂装金属线。
作为优选,所述烘烤固化步骤采用红外线固化技术固化涂膜。
作为优选,所述摩擦带电荷粉末涂装法中采用的涂膜材料分别可为高分子聚合粉末涂料或聚酯粉末涂料或聚氨酯粉末涂料。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高分子聚合粉末涂料所烘烤的工况环境为200℃/2~4min。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聚酯粉末涂料所烘烤的工况环境为200℃/2~4min。
作为优选,所述采用聚氨酯粉末涂料所烘烤的工况环境为200℃/3~6min。
如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电磁线的制作方法不会对环境带来危害,且由于采用摩擦电荷喷涂法可使粉末涂料在金属线上喷涂厚度更均匀,且不会产生质点,同时由于采用红外线固化技术,由金属线内部开始升温往外传热从而熔融粉末涂料,有利于粉末涂膜中的空气和小分子化合物在成膜前排放,有利于提高涂膜的电绝缘性能和涂膜外观和流平,避免产生针孔,并且固化速度快,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期许对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功效及目的能够有更详尽了解,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线的制作方法,其主要包含以下步骤:将经前处理的金属线清洗、烘干、涂膜、烘烤固化成电磁线,其中,所述涂膜步骤采用摩擦带带电荷的粉末涂装法涂装金属线,所述烘烤固化步骤采用红外线固化技术固化涂膜。
请参阅图1所示,其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金属铝杆(或铜杆)→拉丝(或挤压)成裸线→检测→集中放线→前处理(表面处理)→超声净化→水清洗→烘干→检测→摩擦喷枪涂装→红外线热固化→检测→分别收线→成品检验→入库。
在本发明中使用高分子聚合粉末涂料、聚酯环氧、聚酯和聚氨酯等粉末涂料,这些粉末涂料必须具有摩擦带电性能。在粉末涂料涂装系统中,必须配备粉末涂料回收系统,使粉末涂料的回收利用率达98%以上。各种粉末涂料的烘烤固化条件如下:
高分子聚合粉末涂料 200℃/2~4min
聚酯粉末涂料 200℃/2~4min
聚氨酯粉末涂料 200℃/3~6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华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许昌华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99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扇门控制器
- 下一篇:光源模块、光镊夹产生装置及暗视野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