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智能后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3985.2 | 申请日: | 2008-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彬;应俊豪;莫臻;周丛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G01C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智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车辆智能化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车辆智能后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在行驶过程需要变道、或者左转、或者右转的时候,均要依靠驾驶员自行观察和判断前后方其它车辆的行驶状况来确定自己驾驶的车辆是否可以执行变道、或者左转、或者右转,此时,时常会因为驾驶员的视场受遮挡、或者路况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正在变道、或者左转、或者右转的车辆与后方急速前行的车辆发生碰撞而酿成交通事故。另外,受道路建设的条件所限,城市诸多道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不能用栏杆等障碍物隔离,机动车临时停放时开车门易诱发与非机动车的碰撞。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都强调“路边停车应紧靠道路右侧,开关车门不得防碍其它车辆和行人通行”,但是由于车上人员或急于下车或缺少意识,往往会造成车门开启过程意外伤及行人或其它车辆。更有甚者,出租车司机急功近利,时常会在道路的任何地方急急忙忙上下乘客而造成伤及行人和其它车辆的惨重交通事故发生。就当前这种交通事故现状,仅仅依靠强调《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显然是不够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全面提升人们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的目的,因此还必须增加车辆的优越性能,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来防止此类道路事故的发生。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9671.2的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汽车用智能后视系统,该专利包括:经专用连接部件与整体连为一体的后视镜镜体,后视镜镜体内设有智能防眩目组件和车辆行驶信息显示组件,该信息显示组件包括有安装在变色玻璃上的信息显示窗口,变色玻璃为具有电致变色玻璃或液晶玻璃,后视镜壳体内设有智能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组件,防眩目组件采用传感器组件中的前光敏传感器和后光敏传感器,该专利根据前光敏传感器和后光敏传感器采集的光强信号,通过程序控制能自动消除环境光强波动变化的影响。该专利在于“防眩目”以避免驾驶员因视觉障碍而引发交通事故,不具备能够对后方前行车辆行驶状态的智能识别与判断,更不具备能够保障当前车辆执行变道、或者左转、或者右转时的安全自动控制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智能后视装置,使车辆在行驶过程执行变道、或者转弯、或者倒车时能够有效避免与左后方或者右后方前行车辆的碰撞,还能够在车辆停驶时保障车上人员在开关车门过程不会发生与后方前行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发生碰撞。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针孔摄像头、驾驶状态编码器、信号处理器、通道译码器、电子开关器、锁定器、语音提示器、液晶显示器,其中:针孔摄像头共有三个,两个分别设置在车辆左右两侧的后视镜上,一个设置在车厢后挡板上,三个针孔摄像头的输出接口分别与信号处理器的三个图像输入接口相连,驾驶状态编码器的输出接口与信号处理器的数字信号输入接口连接,驾驶状态编码器的信号输入接口与车辆的左转、右转和倒车信号输出接口相连,信号处理器有两个输出接口,信号处理器的第一输出接口与通道译码器的输入接口相连,信号处理器的第二输出接口连至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通道译码器的输出接口与电子开关器的控制输入接口连接,电子开关器的输出接口同时与锁定器的输入接口和语音提示器的输入接口连接。
所述车辆的左转、右转和倒车信号输出接口就是车辆的左转、右转和倒车信号灯电极两端电压信号输出接口,其输出的信号称为驾驶操作开关信号。
所述针孔摄像头,其内核为场效应半导体图像传感芯片,是一种场效应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简称CMOS摄像头,三个针孔摄像头中,第一个针孔摄像头安装于车辆左外侧后视镜上,为左针孔摄像头,由左针孔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称为左视图,第二个针孔摄像头安装于车辆右外侧后视镜上,为右针孔摄像头,由右针孔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称为右视图,第三个针孔摄像头安装于车厢后挡板上,称为后针孔摄像头,由后针孔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称为后视图。左、右、后三个针孔摄像头分别通过各自的左、右、后三个视场对车辆的左后侧、右后侧、正后方景物图像进行采集,并将各自采集到的景物图像模拟信号分别由各自的输出接口经视频电缆输送至信号处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9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污水船处理油污水的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假肢外骨骼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