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差速器前壳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3614.6 | 申请日: | 200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5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朱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东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C21D9/00;B23P15/14 |
代理公司: | 靖江市靖泰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 平 |
地址: | 214500江苏省靖江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差速器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差速器前壳的加工方法。
技术背景:
在目前同行业的产品中,对于斯太尔车型的轴间差速器壳的断裂现象屡见不鲜,象中国济南重汽、北汽福田、安凯乃至陕西汉德,每月因零件差速器前壳的断裂占到了发货量的10%至15%。就安徽安凯一家,每月因差速器总成的赔付价值就在150至160万元。斯太尔差速器前壳原柄部直径为ф60;热处理调质要求:HB187-240;原热处理中频淬火区硬化层深度4-6,渐开线花键小径处不小于3、硬度HRC54-60;原大端底孔为120度锥孔;原淬火部位的根部为刀具所形成的R角为1mm,应力集中存在微裂纹,产品强度低,静扭扭矩小,易断裂,寿命低。综上所述轴间差速器壳的断裂巳成为同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差速器前壳的加工方法,它能很好地解决斯太尔差速器前壳易断裂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差速器前壳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柄部直径加工为ф65;热处理调质要求:硬度为HRC30-33;柄部热处理采用中频淬火,硬化层深度为8-12,渐开线花键小径处不小于6、硬度HRC52-58;加工大头底孔为ф40X2沉孔;加工淬火部位根部R角为2.5-3mm。本发明不但从零件结构设计上而且从零件的热处理、工艺上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弥补了零件原设计强度的不足之处,从而使此部件的有效强度大大提高、避免了零件在运动过程中被扭断的现象,提高了斯太尔差速器前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小头,2.柄部,3.淬火部位根部,4.斜孔,5.十字轴孔,6.凹槽,7.大头,8.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中,一种差速器前壳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柄部2直径加工为ф65;热处理调质要求:硬度为HRC30-33;柄部2热处理采用中频淬火,硬化层深度为8-12,渐开线花键小径处不小于6、硬度HRC52-58;加工大头7底孔为ф40X2沉孔8;加工淬火部位根部3R角为2.5-3mm。具体实施时,用材料42GrMo锻造毛坯;粗车大头7、内R及凹槽6,用R样板检验,加工大头7底孔采用ф40X2沉孔8,能增大零件的结构强度,使其自生的有效强度系数增大;粗车小头1、柄部2直径为ф65,淬火部位根部3R角为2.5mm,能增加其扭转强度;调质处理HRC30-33,能减少硬度梯度,提高零件的整体综合机械强度;精车大头7及内R,用R样板检验,钻中心孔ф4;精车小头1和车M33X1.5螺纹,钻中心孔ф4,带倒角2X45°和倒角30°;上夹具在柄部2上加工花键铣齿Z=39,M=1.5,α=30°;柄部2热处理采用中频淬火,硬化层深度8-12,渐开线花键小径处不小于6、硬度HRC52-58;在柄部2右边第二个台阶上用数控钻铣钻/镗/倒角/铰10-ф12孔;在大头7端面上,换刀点螺孔8-M14X1.5底孔ф12.6位置深5,钻8-ф12.6深孔,锪ф14.5孔深2,攻丝8-M14X1.5螺孔,并用丝规检验,钻36°斜孔4-ф18;去毛刺;加长顶针顶磨外圆柄部2及端面R为2mm,能减少因中频淬火的热处理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微裂纹问题。将差速器前壳、后壳一起用螺栓连接对中调整中心,加工十字轴孔5为ф27,用芯棒检验,确保所有位置度要求并用三坐标测量仪检验;用专用夹具钻小头1为ф5十字孔;整理小头1的M33X1.5螺纹;去所有毛刺;清洗、上油、包装、入库。本发明经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依据国家重卡汽车有关试验项目的试验标准检验,总成静扭扭矩>35000N·m,符合国家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东,未经朱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6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